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素食主义的历史(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由于财富和权力的增长使肉食日渐流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之所以流行素食,(之前他们曾认为素食是下等人的食物),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拙劣的贮藏方式,导致肉食很容易变质,腐臭,生蛆,这些不新鲜的食物这必然导致肉食的口味很差,人们失去了食欲,同样不新鲜的肉食其营养成分基本都丧失了,还容易传播疫病,令群众健康情况恶化。这个时期,素食非常盛行。
当然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由地中海和南欧发起的掠夺贸易引进了香料,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肉食的贮存,同时又能让肉食更美味,这个时期,荤腥在人们的餐桌上再度复苏,当有着“恶毒之母”之称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太后进入法国后,她推广了一些新的饮食措施,其影响力几乎涵盖全欧洲,法国人民放弃了粗暴鲁莽的中世纪生活方式,也不再用大量的香料来掩盖肉食的本味,而是在新的贮存方式下,用香料突出肉食的本味,并重新接纳了曾被香料革命挤掉的素食。
但自17世纪起,素食主义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拒绝肉食的宗教团体越来越多。托马斯(ThomasTryon)是十七世纪突出的素食主义倡导者,他主张完全弃绝以“动物同伴的肉体”为食。托马斯对基督教教友派有很大影响。另外,托马斯的书《健康的生活方式》(TheWaytoHealth)也给年轻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8世纪,由于经济、伦理和营养学等方面的原因,素食主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营养学家威廉医生(Dr.WilliamLambe)建议他的病人素食以利于癌症的治疗。此时,几乎所有现代的素食主义论题都已经开始讨论,包括农业资源的浪费等。18世纪中突出的素食主义倡导者有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法国的伏尔泰。 1908年,国际素食联盟成立。
中国传统素食主义
相传,成汤灭夏桀于乙卯日,武王灭商纣于甲子日,之后历代为避免重蹈覆辙,便于这些日子斋戒,修养心性,初一到十五茹素遂成为习俗。
《礼记》中云:“逢子卯,稷食菜羹。”《周礼》中云:“大丧,则不举。”“不举”作“不杀牲食肉”解。
另有处于长生不老及成仙目的的茹素。
《吕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之曰烂肠之食。”“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 《论衡?道虚篇》曰:“食精身轻,故能神仙。若士者食蛤蜊之肉,与庸民同食,无精轻之验,安能纵体而上天?”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是中国的素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真正将素食主义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出于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倡导素食,西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
至宋代,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已经有专门经营素食的餐馆。
至元明清三代,素食文化愈加丰富。清代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所记录素食逾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