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白鳍豚灭绝了吗还有没有希望(白鳍豚人工养殖晚了)

短期内应该不会了,上次科考之后,关键是根本没有发现白暨豚生存的迹象,十之八九是灭绝了,因为长江的水质只会是越来越差,白暨豚已经没有生存的条件了。

以下是上次科考的详细内容:
由30多名中外科学组成的“长江白暨豚科考调查小组”在历经26天后,昨天抵达了此次考察的“终点站”上海。记者获悉,从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科考小组没有发现一头白暨豚。更令人忧虑的是,连10年前在上海一带经常能见到的江豚,只发现1头。

白暨豚已比大熊猫更濒危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告诉记者,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动中,他们还在武汉一带的长江流域发现了13头白暨豚,是一个完整的野生种群,然而想不到的是,这次一头都找不到了。当然,科考行动中没有发现白暨豚并不能说明白暨豚在野外不存在,但是它们的种群数量,明显比10年前剧减。可以说,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暨豚比国宝大熊猫濒危得多。

水环境变化在“消灭”江豚

王丁告诉
记者,他们科考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寻找白暨豚,然而,他们意外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在上海长江口一带,科学家3天时间只发现了一头江豚,而10年前江豚在长江口常能见到。

记者了解到,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数量锐减的原因有四,水质污染、渔业过度发展、水上交通太过频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宁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保护“活化石”须先找到两头

王丁博士表示,这次科考调查的结果让他十分着急,如果再不拯救白暨豚并加强江豚的保护力量,白暨豚可在未来10年内彻底灭绝,而江豚也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白暨豚”。为了找到江豚数量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口一带迅速减少的原因,他们已经从长江口一带取水样,将进行专业分析。

目前,在湖北天鹅洲淡水湖,已经建成了中国首个白暨豚和江豚保护基地,然而10多年来,由于从未捕获成对的白暨豚,根本无法进行白暨豚的人工繁殖。去年科学家们首度人工繁殖了江豚,但仅依靠少量的人工繁殖,根本不足以挽救一个物种濒危的命运。真正拯救这些长江濒危物种,还必须要真正重视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暨豚还是会灭绝的
我的理由:
1)白暨豚是以家族为单位集体活动的动物,体型也不算小,加上浅色的身体颜色,活动时目标应该很大,既然那样细致的搜索都没有发现,即使有一、二条从人的眼皮下面漏过去,也会因为不能繁殖而灭绝;
2)白暨豚是水面活动的兽类,潜水能力较弱,甚至是鲸类中潜水时间最短的,不可能长时间潜水而躲过搜索;
3)长江生态严重恶化,它们得不到足够食物;繁忙的水面船舶活动也会给它们造成可怕的伤害。总之,适合白暨豚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千米江段进行地毯式搜索,未发现一头白鳍豚,因此不少科学家怀疑白鳍豚已经灭绝。但可以推断,长江里还有少量残存,然而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无法延续种群,预计白鳍豚会在十年内彻底灭绝。日臻完善的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或许是拯救白鱀豚的最后一丝希望。 白鳍豚灭绝了,曾有专家在白暨豚生活的长江中进行过调查, 并未发现一只白暨豚在长江中。生活在长江中的江豚也快灭绝了,目前江豚已经变成了濒危动物 。 可能没有完全灭绝,应该已经功能性灭绝了,就是可能还有几个活着,但是已经没有自然交配繁殖的可能性了

我国已面临濒危动物有哪些?白鳍豚数量最为稀少

已经灭绝了...

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两千多万年,只在中国长江出没的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科学家花了六个星期进行观察和寻找,都找不到白鳍豚的踪迹。如果属实,便是有史以来首次有鲸类海洋生物因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绝种。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一队由多个国家组成的海洋生物学家去年12月乘两艘小船,沿着长江上上落落来回四次,进行观察和寻觅,但连一条白鳍豚的踪影也看不到。科学家在8月8日出版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无奈地正式公布白鳍豚绝种。

他们说,白鳍豚要面对这个厄运,其中一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及急速发展,愈来愈多货柜船在长江航行,也有很多渔民沿江撒网捕鱼,对江中的生态造成严重破。生态学家形容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悲剧,并非意外和不小心造成,而是人为因素带来的恶果。

在五十年代,在长江流域和附近的水域出没的白鳍豚,达到数以万计,一整个族类的哺乳类生物在这么短时间内完全灭绝,实属罕见。科学家在1999年进行调查时,发现长江只遗下13条白鳍豚,当时已把它列为濒危绝种生物。

科学家指出,白鳍豚是过去一千五百年哺乳类生物进化过程中,第四种人类知道的完全绝种的生物,对上三种是在17世纪消失的马达加斯加狐猴、西印度鼩鼱和塔斯曼尼亚虎。

率领专家小组观察白鳍豚的英国生态学家杜维说:“人类损失了一种独特和充满魅力的生物品种。白鳍豚在地球上消失,表示进化生命树上有一条旁枝完全消失,显示我们仍然未做好保护地球的责任。”

杜维与中国政府的科学家合作,在三峡至上海全长1669公里的长江流域视察,但连往常常发现白鳍豚的热门地点,也发现不到它们的踪影。他们发现渔民即使不是捕捉白鳍豚,但他们使用线和鱼网,仍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白鳍豚,早在秦汉时期已被人发现及有历史记载,有“长江女神”、“长江美人鱼”的美誉。 当然没有. 没,大长江活的好好的, 还没有 跟大熊猫差不多了

白暨豚是鲸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动物。“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

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1.5-2.5米,体重约230千克。吻极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

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针眼,位于头两侧,眼的后下方。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略后,上端尖,基阍长,鳍肢较宽,末端圆钝。

属鳍后缘凹入,中央有齿刻。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白色,一般为乳白色。各鳍皆白色,故名白鳍豚。头骨左右不对称,颅腔大。

白暨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 53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

在 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食。

2006 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

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鲸类专家,对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科考,未发现任何白暨豚,认定其功能性灭绝。

2018 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2007 年以来零星的目击报告和未经证实的影像资料表明,安徽至南京的江段可能还有残余个体,然而参考近年持续性大量死亡的江豚,可见长江当下的环境已不适合淡水豚类继续繁衍,比江豚更脆弱的白暨豚更难以长久生存并延续种群。残余个体即使存在,也不具有实际意义。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现今濒危程度最高的水生哺乳动物不再是白暨豚而是加湾鼠海豚,原因是白暨豚早已灭绝。

学界指出,拯救白暨豚的行动太少而且太晚了,当人们开始着手保护时,这一古老物种就已经走到末路,其种群已经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国际上白暨豚被视为动物保护失败的典型案例。

白暨豚灭绝事件,反映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而对淡水豚实施迁地保护,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自然保护区外的长江水域目前仍被人类占用,未来能否再次成为淡水豚的栖息地,暂时还无法得出答案。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2007年白鳍豚曾被宣布已经功能性灭绝了,甚至已面临灭绝的可能性,但是在2017年,已经消失了10年的白鳍豚重现长江地区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关于是否是真的白鳍豚还有待考证。


白鳍豚也称为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50年前,还能看见白鳍豚在长江成群结队的出没,可现在,连一只白鳍豚的身影都找不到了。从2002年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去世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真正的白鳍豚。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所谓的功能性灭绝就是因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十分稀少,导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如果不及时抢救,有可能就彻底灭绝了。


没有灭绝
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白鳍豚(白鱀豚),白鱀豚科的唯一一种,属于淡水鲸,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极危状态。白鱀豚已于2007年宣布功能性灭绝。目前,一般默认为已经灭绝。目前zf称不能确定,实际上已经灭绝,所谓“不能确定”只是zf的遮遮掩掩,担心舆论而已。
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江流域人与自然未能和谐共生。长江的繁忙航运、水体污染、违法捕捞都是主要因素。 还没有到濒临灭绝的地步,只不过白鳍豚的数量确实一直在减少,存活的白鳍豚还不到50。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