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国民党军统常先生是谁(国民党常先生是谁)

为蒋经国。

蒋经国为蒋介石之子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1920年,蒋经国就学于上海有名的万竹小学。当时,蒋介石正追随孙中山在粤工作,就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对蒋经国予以照料。

1939年以后,他曾经历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区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护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员等职;1944年1月,蒋经国担任了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并在这年10月参与了其父蒋介石发起的10万青年从军运动,任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

扩展资料:

蒋经国的相关情况:

1、蒋经国为暂时的胜利所陶醉,想趁热打铁,借机在上海扎根,因而考虑先取代宣铁吾出任上海警备司令,等条件成熟再取代吴国桢,出任上海市长。

2、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湾独立”。1987年11月宣布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结束了近40年两岸同胞不相往来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经国

个人感觉常先生是个隐射式的称呼,年纪这么轻权势大,有侍从,有意愿也有能力清理党内的结党营私想要打击贪腐,不惧国民党内军阀大佬交织的关系网和组织,这样的人还能有谁呢,只能是太子党呀。历史上蒋经国曾出任上海经济管制副督导员,铁腕反腐,打击投机倒把,他从其他省份调青年军干部到上海成立了自己的执法队,打了很多“老虎”也枪决了一些高官,不过最后由于打到了自己亲戚身上(触及到了四大家族利益),被蒋介石和宋美龄阻止,最终反腐失败。 老蒋还有一个名字叫“常凯申”,得此之名的原因是当时出版社把老蒋的名字翻译错误,此后老蒋就多了一个“常公”的称号。
所以该剧巧妙的用“常先生”作为蒋经国的代称还是很有深意的。此外,原著中的这个常先生好像就是老蒋的儿子蒋经国。 军统常先生可能只是个代号!
但是党国常先生就是一个梗!
可以参阅常申凯。 中国国民党设立的特务组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1938 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 戴笠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1943年军统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合作,共同组成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抗日战争期间,军统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对敌施行恐怖活动,因此,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起了一些作用。1946年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1947年毛人凤为局长。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   中统的前身是1927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   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1949年2月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习惯上仍称为C.C或中统,隶属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事实上仍属国民党中央掌控。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于1954年10月,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现为“法务部”辖下的“调查局”,目前职权重点是维护“台湾安全”和打击社会重大犯罪活动。除接受“国安局”委托的“政治侦防”业务外,还要负责查贿、缉毒、防止重大经济犯罪等。   1949年后,中统在大陆的潜伏特务全部被严厉镇压。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军统概况   1.军事方面的统率者。
  2.清末新军军一级最高官称。
  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省称。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一。1938年成立。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军统简介   戴笠
  中国国民党设立的特务组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1938 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1943年军统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合作,共同组成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抗日战争期间,军统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对敌施行恐怖活动,因此,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起了一些作用。1946年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其前身是复兴社的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戴笠为军统局局长。1946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成国防部,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任局长。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其前身是1928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军统领导人: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
军统的所作所为:
1、抗战中起到了惩戒汉奸和日寇的作用。"军统"的基本组织是"组"及直属情报员,它们的特工人员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以及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刺探情报,进行反谍工作。军统局还经常以刺杀等手段执行情报任务,抗战期间军统局曾多次刺杀投日的军政人员,如暗杀张啸林、唐经,暗杀未成的有殷汝耕、季云卿、汪精卫、周佛海。而隶属BIS的各个“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则深入日寇占领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
2、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军统特工最多时近5万名,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秘密监狱和看守所。解放战争期间,军统主要对付共产党,对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等地的革命志士进行了惨绝人寰的集体大屠杀,杨虎城将军全家、江姐、陈然、王朴等三百多位革命志士倒在了胜利的黎明之前。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一部分军统留在大陆进行暗杀,破坏,情报等活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就是军统所为。克什米尔公主号机上除3名机员生还外,11名乘客及5名机组人员罹难,由于周总理临时改变路线,所以此次刺杀行动失败。
中统所作所为:
1、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为了加强对付共产党的力量,调查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除一般特务活动仍由采访股负责外,举凡对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认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统由该组负责,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破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捕风捉影,乱抓乱捕,制造了许多冤狱。
2、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http://www.akjunshi.com/n/20160720/246483.html 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1_12/08/11187034_0.shtml

“中统”和“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起初是中统高于军统,后来是军统高于中统。

中统领导人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军统领导人依次是戴笠、毛人凤。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在于:

1、工作任务不同

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

军统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

2、工作领域不同

中统的是党内。

军统的是军中。

其职责范围非常明确,收集到的情报和线索,如属于对方负责的范围,必须移交给对方接收。

3、管辖领域不同

军统主要管辖军队、警宪以及各地的交通部门。

中统主要管辖的就是国民党的党务问题以及全国各地的行政机关以及学校的党务问题,还有社会上的教化舆论。

参考资料中统_百度百科
军统_百度百科

区别:

中统属于国民党党系统,军统属于军队系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有的地方设有相当区、站的办事处。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

中统领导人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军统领导人依次是戴笠、毛人凤。

扩展资料:

中统的前身是1928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

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统百度百科-军统

中统领导人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军统领导人依次是戴笠、毛人凤。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在于:

1、工作任务不同

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

军统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

2、所属机构不同

中统的是党中央的情报机构。

军统的是直接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

3、管辖领域不同

军统主要管辖军队、警宪以及各地的交通部门。

中统主要管辖的就是国民党的党务问题以及全国各地的行政机关以及学校的党务问题,还有社会上的教化舆论。

扩展资料

1927年,以CC派分子为骨干,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下成立了一个调查科,这是“中统局”的最前身。先后由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任科长。在各省、市中国国民党党部内设“调查股”。

1932年,中央组织部调查科被扩编为特工总部。主任徐恩曾,对外仍称调查科,在各省、市党部内设特务室和羁押中共叛变人员的反省院。

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党务调查处,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处长徐恩曾。

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第一处(党政处),仍由徐恩曾任处长,但一处实际上独立于军统(老军统,前身为复兴社)。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缓和国民政府情报组织内部矛盾,提出“合力对外”的口号,于1937年底,将特工总部与力行社特务处合并。

1938年3月29日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提议设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陈焯任正、副局长。特工总部编为该局第一处,处长徐恩曾。

但合并后矛盾剧并未平息,8月,蒋介石对军事委员会调查局进行改组,将第一处改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中统局)。

调查局第一处扩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第二处扩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新军统)。中统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局长,但实际由副局长主持工作。

1947年,中统改名为党员通讯局(党通局),由叶秀峰任局长,郭紫俊、季源溥任副局长。各大行政区办事处改称直属通讯处,各省、市党部调统室改称党员通讯组,为公开的情报机构。

同时,在各省、市设立了秘密的情报组织,以区为单位,如沈阳区、旅大区等。区下设分区、工作站(交通、联络站)、工作组(通讯组)。

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划归内政部领导,简称内调局,但习惯上仍被称为CC或中统。内调局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实际由国民党中央控制。

在1949年败逃台湾前担任过局长的有陈立夫、朱家骅;担任过副局长的有徐恩曾、叶秀峰。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全面失败,中统迅速在大陆覆灭。中统内设人事科、专员室、经济调查处、交通处、统计处,以及一、二、三组(分别负责训练、党派、情报工作)。

中统的设立依附于各级党部机关,在各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市以下设专员负责的“调查统计股”,县党部内设调查干事。中统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之外的情报安全工作。

中统的工作重心一是在党政机关内部,二是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类似现代美国的FBI)中统先后由朱家骅、叶秀峰任局长,徐恩曾、郭紫俊、顾建中任副局长。

在各大行政区设有办事处或特派员办事处,在直辖市或重要城市设立区室,在各省党部及铁路、公路等特别党部内设立调查统计室(简称省室,路室)。

在省室或路室下设若干分区、工作站、工作团等。在分区、工作站、工作团下面还设有许多据点及调查员。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于1954年10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即为现台湾当局“法务部调查局”之前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统

百度百科—军统



中统领导人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军统领导人依次是戴笠、毛人凤。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在于:

1、工作任务不同

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

军统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

2、所属机构不同

中统的是党中央的情报机构。

军统的是直接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

3、管辖领域不同

军统主要管辖军队、警宪以及各地的交通部门。

中统主要管辖的就是国民党的党务问题以及全国各地的行政机关以及学校的党务问题,还有社会上的教化舆论。

军统发展:

1928年初,国民党在中央组织部中设立专职情报的“党务调查科”,此时,军队系统也有“参谋本部第二厅”,负责军事谍报与电讯侦测;1931年,“中华民族复兴社”(又称“蓝衣社”)的秘密核心组织“力行社”下设“特务处”,从事情报暗杀活动。1932年,党务调查科扩充为“特工总部”,1935年改组为“党务调查处”。

1937年4月,徐恩曾负责的“党务调查处”与戴笠负责的“力行社”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任局长;原调查处为一处负责党务,仍由徐恩曾任处长;原力行社为二处负责特务,仍属戴笠管理。可以看出,初创阶段的国民党特务机关,组织机构变动相当频繁。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1938年初国共达成合作,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和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共产党在国统区由完全秘密转为公开;人民的抗日爱国运动亦日益高涨,势不可挡。

1938年春,蒋介石借口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为了防止日谍汉奸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抗战力量,在3月29日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把原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改组,扩大成为3个公开的特务组织:

一、以第一处为基础,建立隶属中央党部秘书处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或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朱家骅兼任,徐恩曾任副局长,由徐负责日常实际工作。

二、第二处扩大为隶属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首任局长由陈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长。这个局简称“军统”。

三、隶属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特检处(主管邮电检查)。

1938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成立,简称“军统”。它是国民党两个主要特务组织之一。其前身是复兴社的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军统”的基本组织是“组”及直属情报员,它们的特工人员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以及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

1940年4月,蒋介石为集中对日本军队电讯密码的破译力量,下令BIS“特种技术研究应用处”(6处)加强对日情报工作。

在6处中,池步洲担任了军政部军用无线电总台第43台主任。1941年5月开始,池步洲在破译的日本外交密电中,他已感到日本要对美国“采取断然行动”了,并判断: 日本对美进攻的地点可能是在珍珠港,发动战争的时间可能选择在星期天。

军统局破译出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的密电后,通知美国海军,但孤立主义情绪泛滥的美国当局怀疑是中国挑拨日美关系,未引起重视,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1946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成国防部,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

解放战争期间,军统主要对付共产党,如在11月27日对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等地的革命志士进行了惨绝人寰的集体大屠杀,200多位革命志士倒在了胜利的黎明之前。

根据沈醉的回忆录,戴笠曾任用张国焘组织对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并在西北设置情报站,进行对我党根据地的活动,但是由于张国焘为我方高层叛变人员,并不清楚基层组织的运作方式,仅通过回忆录的方式向军统提供关于党内的高层信息,在张国焘任职期内,渗透工作从未成功,之后张国焘逐渐失去戴的信任,离开军统。

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

军统主要负责人为戴笠,中统的主要负责人为陈果夫。

区别:

1、机构不同

中统是党中央的情报机构,军统是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

2、任务不同

军统直接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中统则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

扩展资料:

1、中统的职能

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破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捕风捉影,乱抓乱捕,制造了许多冤狱。

2、军统的职能

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视、逮捕、绑架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对打击日本侵略和汉奸,起了一定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统

百度百科—军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