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阅读下列内容后,写出成语1则: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李鹏病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典籍
司马昭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关人物
曹髦、司马昭、贾充、成济

2成语典故编辑
史实
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1]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故事
曹髦
公元260年的一天傍晚,洛阳城突降急雨。
雨点由疏转密,天空一片灰暗,间或有雷霆闪电。
历史在这一天的最大落笔不是洛阳城的这场暴雨,而是发生在皇宫中的一场政治风雨。与宫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相呼应,皇宫中也是一片鼓噪,人呼马嘶,兵器相交。原来是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决定出宫亲手杀掉权臣司马昭。曹髦带着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宫廷侍官下了陵云台,穿上铠甲,挑了兵仗,集合宫中士兵,要出讨司马昭。[2]
宫中顿时大乱。
有官员拦住曹髦,上奏说天降大雨,出师不利,请皇帝收回成命。曹髦一把将他推开。
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曹髦见三人到来,不等他们开口,大声诉起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等被他废黜。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王经诚恳地劝谏道:“昔日鲁昭公忍受不了专权的季氏,结果败走他方,失去国君之位,为天下取笑。现在国家大权操纵在司马家族已经很久了。朝廷四方都有司马家的亲信爪牙,人们不顾逆顺之理已非一日。皇上的宫廷宿卫兵甲寡弱,怎么能够作为成大事的依靠呢?兵势一旦发起,就好像病情可能非但没有祛除,反而会加深!甚至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灾祸。请皇上详加考虑啊。”
曹髦听到如此冷酷的现实分析,胸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掏出怀中的板令狠狠地掷在地上,厉声说:“我意已决。即使事败身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不一定死呢!”
曹髦抛下三人,匆匆告别太后,率领宫中宿卫、官僮数百人,敲起战鼓,出云龙门而去。皇帝身披新甲,坐在车驾之上,手持宝剑,大呼杀贼,激励士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王沈、王业两人见此,决定去向司马昭汇报投诚。他俩招呼王经一起去告密:“事已至此,我等不能自取灭族之祸,应该前往司马公府自首,以免一死。王尚书同去否?”王经回答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们俩去吧,我不去了。”王沈、王业见劝不动王经,快步出宫,抄小路报告司马昭去了。
这一边,曹髦率领着数百僮仆,鼓噪而出。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正好有事入宫,遇到震怒的曹髦和宫中的乌合之众,大吃一惊。曹髦左右大声呵斥他,司马伷一行慌忙躲避而走。曹髦可谓旗开得胜,对这次肉搏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喊得更响了。随从们受到感染,旗帜和兵器也挥舞得更欢了。
在皇宫南阙下,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党羽已经在中护军贾充的率领下,集合军队,列阵迎战了。司马父子常年掌握军队,集合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是曹髦的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贾充见到宫中缓缓出来一支不伦不类的军队,嗤之以鼻。他挥手示意主动反击,自己带兵自外而入,扑向曹髦军队。曹髦的军队见状就溃散后退了。
曹髦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挥舞着宝剑,左右乱砍。司马昭一边的将士见小皇帝赤膊上阵,不知所措,只好小心躲避,不敢进逼。宫中士兵和仆人们见状,又聚集起来,向宫外继续前进。两边军队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开始胶着。曹髦认为这是上天保佑曹家,自己身为天子,天下无敌,更加起劲地舞剑向前冲。
司马家一边的军队慌乱躲避,形势开始不利于司马昭了。
在司马昭一边的太子舍人成济跑过去问贾充:“事情紧急了!中护军,怎么办?”
贾充恶狠狠地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司马家如果失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他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
成济略一思考,说:“没错!”,接着抽出铁戈,向曹髦刺杀过去。
曹髦毫无防守之力,被成济的长矛从胸中进去,于背部出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曹髦之夜袭
一场宫闱惊变就此结束。
曹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赤膊上阵、亲手去刺杀权臣的皇帝,但是他失败了。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位个人英雄主义皇帝是北魏的元子攸。他虽然杀了权臣,但并没有解决权臣当国的问题。相对于当国权臣来说,生长深宫的皇帝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血统。“皇帝”的金字招牌还是可以吓住绝大多数人的。比如曹髦在打斗中,他的皇帝光芒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遗憾的是,这是他们唯一的武器,而且是不断钝化的武器。随着权臣权势的巩固和人们对皇室的失望,皇帝的光芒就逐渐暗淡了。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权臣的党羽来说,他们的利益是与皇帝的利益截然相反的。成济之所以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皇帝,就是因为被贾充点拨出了这一点。
曹髦利用皇帝的权威、高贵与尊严来捍卫皇帝的权威、高贵与尊严。他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太看重皇帝身份本身了。这位被称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小皇帝以这种罕见却可以理解的,高贵而又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
曹髦本来是无缘于皇位的,而仅仅是高贵乡公。(曹魏嘉平六年,即254年),魏帝曹芳被司马师废黜,降封为齐王。曹髦因为是曹丕嫡孙,被选中成为新皇帝。当时曹髦才14岁。虽然年少,但是由于过早目睹了家庭变故、宫廷争斗和皇室日衰的政治现实,他显露出了与年龄极不符合的成熟和世故。正史艳称他“才慧夙成”,“有大成之量”。
曹髦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到洛阳的时候,群臣迎拜于西掖门南。曹髦在门口下轿,要向各位官员回拜还礼。礼宾官员阻拦说:“礼,君不拜臣。”曹髦回答说:“我并未登基,现在也是人臣。”最后,曹髦在城门口向群臣恭敬还礼。进城来到皇宫止车门前,曹髦又下车步行。礼宾官员又说:“天子有资格车驾入宫。”他又说:“我受皇太后征召而来,还不知所为何事。”曹髦步行到太极东堂,拜见太后。曹髦谨慎得体、大方稳重的言行赢得了朝野的称赞,史称“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曹髦不仅会说话办事,而且个人能力非常出众。古代考察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方法是看他对儒家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曹髦虽然年纪轻轻,却能在太学里与年长的儒者们谈论《易经》、《尚书》及《礼记》,而且还能谈出新意来。同时曹髦还是古代历史上数得着的画家,画迹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图》、《新丰放鸡犬图》、《于陵仲子像》、《黔娄夫妻像》。评论家说他的作品:“其人物故实,独高魏代。”
也许是个人素质之高,让曹髦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兴复皇室的重任。为了收复已经涣散的人心,革清政治,曹髦在即位初就派遣侍中持节分巡四方,观察风俗,慰劳百姓,纠察失职官员。他以身作则,一改祖父辈大兴土木奢侈享乐的风气,“减乘舆服御、后宫用度,及罢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为了赢得军队的好感,曹髦多次下诏哀悼军队伤亡的将士,安抚那些饱经战火创伤的地方。但是他能做的也仅仅是这些象征性的举措而已,司马昭牢固掌握着朝廷实权,曹髦还是逃脱不了金丝笼中鹦鹉的命运。中兴的欲望和现实的压抑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了曹髦心理失衡,加上血气方刚,他就上演了赤膊上阵身亡殉位的一幕。
在曹髦刚登基的时候,当时掌权的司马师曾经私下问亲信:“新皇上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一旁的钟会回答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钟会是大世族大官僚家族出身,他将曹髦与曹植和曹操的文才武略相比,可见对曹髦的能力评价之高。司马师听完,轻声说道:“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社稷有福了啊。”实际上,他用凝重后悔的眼神注视着弟弟司马昭,心想:“这回,我们哥俩可能选错了人。”
曹髦在进攻的路上被自己的党羽当众刺死了,司马昭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喃喃自语道:“天下将怎么看我啊?”
司马昭所谓的天下其实是指天下的世族大家们,没有权臣会对普通小百姓的感受投入过多的关注。东汉开始兴起的世族势力在三国曹魏时期得到了膨胀,他们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一些家族世代垄断某些官职。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大世族,又是依靠北方世族的支持上升起来的政治势力。小皇帝暴亡,而且是被自己间接杀死了,世族大家们怎么对待这件事,司马昭心中没底。
他先跑到宫里去,对着曹髦的尸体放声大哭了一场,然后下令召集贵族百官,商量对策。
司马昭毕竟对突然的变故心虚,极需要将这件事情尽快摆平。他下令收殓皇帝尸首,开始操办丧事。多数贵族百官都应召来到皇宫,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对皇帝的“驾崩”悲伤欲绝。少数贵族官员没有来到,其中就包括大世族出身的陈泰。
司马昭极需要所有世族的支持。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去召陈泰入宫,理由是皇帝突然驾崩需要会集大臣商议,双方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司马昭不需要说什么,多次派人催请就是他最明显的态度了;陈泰也不需要问什么,去还是不去也是他最明显的态度了。
最后,陈泰还是去了皇宫,这是天下政治力量对比的客观结果。
司马昭紧张地握着陈泰的手,问道:“天下将怎么看我啊?”
陈泰冷静地回答说:“斩贾充,才能稍微平息天下人的议论。”
这段对话发生在两个政治高手之间。司马昭开门见山地刺探陈泰对自己支持的要价。陈泰不追究皇帝的真正死因,只是要求杀贾充以谢天下。他要求杀贾充既是对曹魏王朝做个交代,也是寻求个人心理安慰。整个对话简洁而直入主题。但是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为司马昭解决了曹髦进攻的难题,是有功之臣。更重要的是,贾充也是一大世族,而且还是司马氏的亲家,西晋八王之乱时的贾后就是贾充的女儿。杀贾充来掩饰自己的罪行对司马昭来说,代价太大了。因此他不同意陈泰的要价,他还需要贾充这个得力助手协助完成代魏的过程呢。
因此,司马昭又问陈泰:“杀其他人,行吗?”
陈泰坚定地说:“但见其上,不见其下。”陈泰的意思是皇帝的死事关重大,只能杀官居高位的人,而不能找一两个喽罗顶罪。
司马昭决定抛开陈泰,强硬摆平这件事情。他高声宣布:“成济弑君,罪大恶极,应诛灭九族!”
成济当时正站在司马昭一旁,可能还在想着自己会接受什么样的奖赏,万万没想到等来的会是这个结果。他当即急了,大声嚷起来:“成济只是奉命行事而已,罪不在我!”
司马昭不等成济说出更难听的话来,示意将他立即拖出去。兵士涌上来,堵住成济的嘴,架了出去。成济全家因刺穿曹髦的那一矛当即被族诛了。司马昭再以为臣不忠,祸乱朝政的名义将没有向自己报信的王经族诛。接着,司马派势力迅速地筹办起皇帝的丧事来。
必须承认,司马昭对此事的处理并不完美。他以杀戮来掩盖弑君的真相,反而给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感觉。从王经死的时候起,曹髦死亡的真相一直就不是什么秘密。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昭的叔父司马孚当时就反对侄子的处理方法。曹髦遇害初期,百官因为司马昭的态度不明,没人敢奔赴现场悼念皇帝。司马孚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抚着小皇帝的尸体大哭,边哭边说:“杀陛下者,臣之罪。”
司马孚与其他人云亦云地参加丧礼的人不同,他上奏要求追究弑君主谋之人。司马昭不理会自己的叔叔。当时太后和司马昭商量,以平民之礼埋葬曹髦。司马孚坚决反对,拉着一批大臣上表要求以王礼安葬曹髦。
最后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领衔,众大臣将此事定性:“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现在朝廷依西汉昌邑王因罪被废的先例,以平民之礼埋葬他。臣等身居高位,却没有避免这样的祸乱发生,真是肝胆破裂。太后仁慈过隆,臣等心有不忍,特加恩以王礼安葬高贵乡公。”也就是说,曹髦死后被称为他之前的封号:高贵乡公。他的死被归为他的道德缺陷,是咎由自取。因此朝廷将他废黜,以平民之礼安葬。但因为太后可怜他,所以升格为亲王的葬礼。
几天后,高贵乡公曹髦在洛阳西北三十里的瀍涧之滨安葬。没有贵族和大臣送行,没有旗帜礼乐,整个行列只有几乘破败的车辆。有许多百姓围观,指指点点。有人说:“这就是前几天被杀掉的天子。”说完,有人掩面而泣。
南朝的裴松之在注释这段历史的时候,感叹地说:“司马昭做得太过分了,这哪是王礼安葬啊?”

满意望采纳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经典的故事有:《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司马懿征讨孟达,智取上庸》、《祁山之胜,地位日隆》、《辽东大战,巧夺襄平》、《两虎相争,夺取政权》。

1.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势力减弱。孙权势力达到交州地区,刘备也乘机占有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内)的荆州江南部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已逐渐形成。

2.司马懿征讨孟达,智取上庸

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达,于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发动叛乱,弃魏投蜀。孟达自认为宛城距离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势险要,司马懿一时无法赶到上庸。可是当孟达刚起事八天,司马懿就亲率大军赶到上庸,兵临城下。

司马懿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呢?原因是孟达平素与魏兴太守申仪不和,申仪风闻孟达与西蜀又有来往,立即报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马懿监视孟达的行动。司马懿为了充分做好消灭孟达的准备工作,并尽量推迟孟达的起事时间,除了从军事上做好征讨的准备工作,他还设法麻痹迷惑孟达,使他犹豫不决,延缓起事的时间。

3.祁山之胜,地位日隆

诸葛亮日夜规划实现他的夙愿,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统一中原,但由于东吴偷袭荆州和章武二年(222年)的彝陵之战,使双方的关系十分紧张。虽然在刘备死前双方互派使者,但东吴依旧是隶属曹魏,对西蜀抱有敌对的态度。

蜀与吴的这种关系,对蜀国北伐曹魏不利,诸葛亮为了打破僵局,主动派遣邓芝出使东吴。邓芝对孙权详细分析了恢复同盟关系的好处,孙权权衡了利弊,同意与西蜀恢复联盟,断绝与曹魏的臣属关系,这样吴、蜀又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曹魏政权。

4.辽东大战,巧夺襄平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即位。魏明帝在临死前委托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曹真子)辅佐朝政。曹爽与司马懿的关系,开始时还融洽,但时间一长就产生了矛盾。曹爽极力培植私党,排挤司马懿。

司马懿外表上不露声色,暗中积聚力量。曹爽有五个心腹,即何晏、丁谧、邓飏、李胜和毕轨,这五人在当时号为名士。魏明帝认为他们浮夸无能,一律不用。曹爽提拔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李胜任河南尹,毕轨当了司隶校尉。除这五人之外,大司农桓范也是曹爽的亲信,人称“智囊”。曹爽的私党为他出谋划策,削弱司马懿的实权,任用私人,控制京城内外、朝野上下。

5.两虎相争,夺取政权

正始十年正月(249年),魏帝曹芳拜谒魏明帝高平陵。曹爽兄弟四人及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范全部随从。司马懿看到时机成熟,立刻带领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和三千武士,假传皇太后的旨意,关闭城门,占据武器库,派兵占领城南洛水上的浮桥,封锁曹爽等人回京的要道。同时派人占据中央各要害部门,命高柔行大将军事,占领曹爽的军营,命王观行中领军事,控制军权。

扩展资料: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懿

司马懿二次装病
东汉末年,九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争取士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贤纳士,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很多名士都积极响应,归顺到他的帐下.在征聘司马懿时,曹操却遇到了麻烦.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河南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祖上许多人都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司马懿年轻时,就已显露出才干.冀州别驾崔琰非常欣赏他,对其兄司马朗说:“令弟聪明果断,有胆识,有才干,非您所及呀!”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将来很可能扫平天下.但他又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门之后,实在不愿意屈节侍奉他.考虑再三,决定再观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来做官.
曹操向来机警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于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悄悄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要司马懿做官的事,这才暂且搁在一边.
公元208年,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也多少听到了些司马懿装病的风声.这次他决心再也不让司马懿愚弄了.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司马懿应召后,被任命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亲眼看到曹操确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异常雄厚的实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赏识.不久,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总管相府一切事务的主簿,并让他和其子曹丕相处.司马懿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深为曹丕所信任.
曹操虽然赏识司马懿的才能,却并不信任他,认为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其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氏政权.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甚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对其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未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他对司马懿总是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曹操对其功高不赏,他毫无怨言.虽然官位很低,他还是勤奋工作,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见他素无野心,也就消除了怀疑和警惕.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在公元220年初病死,他的长子曹丕继为魏王.同年秋,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帝位,曹丕做了皇帝,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提高,官至抚军大将军,尚书事,参与了曹魏统治集团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为曹丕的重臣.公元226年,曹丕死,按照他的遗诏,由司马懿和曹休、曹真、陈群等辅佐朝政.太子曹睿即位,史称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又迁骠骑大将军.
公元231年曹真死后,司马懿总管军事,同东吴蜀汉对峙.他老谋深算,深谙用兵之道,连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也无可奈何.他所采取的拖延战术成功地遏止了蜀汉的进攻,致使诸葛亮北伐中原接连失利,含恨病死五丈原.东吴的孙权对他顾忌更大,曾对人说:“司马懿用兵,可谓变化若神,所向无敌.”在频繁的用兵中,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权,成为最有权势的大臣.
公元237年,割据辽东(今辽宁西部大凌河中游地区)的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司马懿奉命率40万大军远征,历经艰难,平定辽东.公元239年1月,他胜利班师.军至河内(今河南沁阳)时,遇到了皇帝特派的驿骑,要他火速赶回京师.司马懿疑京师有变,快马加鞭,疾趋入朝,直奔内宫.原来,魏明帝自上月病重,此时已在垂危之际.见了司马懿,魏明帝就拉着他的手说:“我病得很厉害,把后事托付给你.希望你和曹爽一起辅佐幼主.我还能见到你,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魏明帝当天就咽了气,曹芳继立为帝,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二人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官位同样是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尚书事,每人各领兵三千,轮流护卫皇宫.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与司马懿的精明能干、富于谋略相反,曹爽是个毫无政治军事才能的庸才.当中书监刘放等人推荐曹爽辅佐朝政时,魏明帝问他:“你能担当这个重任吗?”曹爽不知如何回答,急得满头大汗.后经刘放在旁边轻声提示,才回答了一句:“臣愿以死报效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庸才,却与何晏等人结成死党,组成以曹爽为首的政治集团.何晏崇尚玄学,与邓扬、权胜、丁谧、毕轨等都是有声望的名士.魏明帝生前,“以其浮华,皆抑黜之”.曹爽掌权后,把他们引为心腹,委以重任,何晏等人则怂恿曹爽排斥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于公元239年2月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颁发诏书,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品位尊贵,但无实权.这实际是给司马懿一个虚名,剥夺了他的实权.与此同时,曹爽以何晏、邓扬和丁谧为处理朝廷政务的尚书,毕轨为管理京师及其周围地区的司棣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曹爽的几个弟弟统率禁军,抓住兵权.这样,曹爽一伙就完全排斥了司马懿,独揽了军政大权.
起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其非常尊敬,遇事请教不敢过分专行.自从何晏、邓扬、丁谧等人弄权后,他处理政务不再找司马懿,双方的隔阂也日渐加深.面对这种形势,司马懿极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等待时机,清除曹爽集团,他作了暂时的退让,公元247年5月,司马懿上书曹芳,请求告老养病.获准后,他一面在家装病,一面暗地联络心腹,以待时机.
对司马懿告老还乡,曹爽并不放心,这一年冬天,曹爽的心腹李胜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以告辞为名,前去察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得知李胜要来,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躺在床上,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来后,司马懿有气无力地倚坐在床上接见客人.
在同李胜谈话时,他有意装聋作哑,说话显得语无伦次.婢女侍候他穿衣服,他抖抖索索地抓不住,衣服也掉在地上;婢女服侍他喝粥,只见他难以下咽,粥都从他嘴角流了下来,洒满了前胸.李胜说:“当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赖明公.听说明公的旧病复发,没想到如此严重.如今我承蒙皇恩,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所以称荆州为本州)任刺史,特来向您告辞.”
司马懿故作气喘吁吁状,说:“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您去并州,并州靠近胡地,可要好好防范.恐怕我们再不能相见了.”李胜纠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又假装糊涂,说:“您要到并州,请努力自爱.”李胜又重复一遍:“我是回荆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装作刚刚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糊涂,没有听懂您的话.您调回荆州,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最后,司马懿推心置腹地拜托李胜,请李胜好好地照顾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的这场表演非常出色,李胜竟都信以为真.他回去将其所见所闻详告曹爽,并说:“司马公言语错乱,指南为北,已经形神离散,不过是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等听后,非常高兴,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做梦也未想到,“重病在身”的司马懿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政变.
公元249年1月6日,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过去,曹爽兄弟多次一起出城游玩,其同乡、大司徒桓范曾规劝过他:“总理万机和率禁军的人,不应一起出游,倘若有人关闭城门,谁来接应你们进城呢?”但曹爽不以为然,并自信地说:“谁敢这样做!”
结果,不幸而被桓范言中.这次曹爽外出,司马懿看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接管控制了曹魏政权.
魏王朝此时已名存实亡了.
还有一些故事
司马懿五丈原死守城
夺取魏国全部军政大权
满意请采纳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经典的故事有:《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司马懿征讨孟达,智取上庸》、《祁山之胜,地位日隆》、《辽东大战,巧夺襄平》、《两虎相争,夺取政权》。 一统三国,二次装病。 司马懿二次装病
东汉末年,九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争取士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贤纳士,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很多名士都积极响应,归顺到他的帐下。在征聘司马懿时,曹操却遇到了麻烦。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河南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祖上许多人都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司马懿年轻时,就已显露出才干。冀州别驾崔琰非常欣赏他,对其兄司马朗说:“令弟聪明果断,有胆识,有才干,非您所及呀!”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将来很可能扫平天下。但他又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门之后,实在不愿意屈节侍奉他。考虑再三,决定再观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来做官。
曹操向来机警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于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悄悄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要司马懿做官的事,这才暂且搁在一边。
公元208年,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也多少听到了些司马懿装病的风声。这次他决心再也不让司马懿愚弄了。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司马懿应召后,被任命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亲眼看到曹操确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异常雄厚的实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赏识。不久,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总管相府一切事务的主簿,并让他和其子曹丕相处。司马懿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深为曹丕所信任。
曹操虽然赏识司马懿的才能,却并不信任他,认为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其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氏政权。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甚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对其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未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他对司马懿总是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曹操对其功高不赏,他毫无怨言。虽然官位很低,他还是勤奋工作,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见他素无野心,也就消除了怀疑和警惕。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在公元220年初病死,他的长子曹丕继为魏王。同年秋,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帝位,曹丕做了皇帝,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提高,官至抚军大将军,尚书事,参与了曹魏统治集团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为曹丕的重臣。公元226年,曹丕死,按照他的遗诏,由司马懿和曹休、曹真、陈群等辅佐朝政。太子曹睿即位,史称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又迁骠骑大将军。
公元231年曹真死后,司马懿总管军事,同东吴蜀汉对峙。他老谋深算,深谙用兵之道,连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也无可奈何。他所采取的拖延战术成功地遏止了蜀汉的进攻,致使诸葛亮北伐中原接连失利,含恨病死五丈原。东吴的孙权对他顾忌更大,曾对人说:“司马懿用兵,可谓变化若神,所向无敌。”在频繁的用兵中,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权,成为最有权势的大臣。
公元237年,割据辽东(今辽宁西部大凌河中游地区)的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司马懿奉命率40万大军远征,历经艰难,平定辽东。公元239年1月,他胜利班师。军至河内(今河南沁阳)时,遇到了皇帝特派的驿骑,要他火速赶回京师。司马懿疑京师有变,快马加鞭,疾趋入朝,直奔内宫。原来,魏明帝自上月病重,此时已在垂危之际。见了司马懿,魏明帝就拉着他的手说:“我病得很厉害,把后事托付给你。希望你和曹爽一起辅佐幼主。我还能见到你,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魏明帝当天就咽了气,曹芳继立为帝,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二人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官位同样是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尚书事,每人各领兵三千,轮流护卫皇宫。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与司马懿的精明能干、富于谋略相反,曹爽是个毫无政治军事才能的庸才。当中书监刘放等人推荐曹爽辅佐朝政时,魏明帝问他:“你能担当这个重任吗?”曹爽不知如何回答,急得满头大汗。后经刘放在旁边轻声提示,才回答了一句:“臣愿以死报效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庸才,却与何晏等人结成死党,组成以曹爽为首的政治集团。何晏崇尚玄学,与邓扬、权胜、丁谧、毕轨等都是有声望的名士。魏明帝生前,“以其浮华,皆抑黜之”。曹爽掌权后,把他们引为心腹,委以重任,何晏等人则怂恿曹爽排斥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于公元239年2月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颁发诏书,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品位尊贵,但无实权。这实际是给司马懿一个虚名,剥夺了他的实权。与此同时,曹爽以何晏、邓扬和丁谧为处理朝廷政务的尚书,毕轨为管理京师及其周围地区的司棣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曹爽的几个弟弟统率禁军,抓住兵权。这样,曹爽一伙就完全排斥了司马懿,独揽了军政大权。
起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其非常尊敬,遇事请教不敢过分专行。自从何晏、邓扬、丁谧等人弄权后,他处理政务不再找司马懿,双方的隔阂也日渐加深。面对这种形势,司马懿极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等待时机,清除曹爽集团,他作了暂时的退让,公元247年5月,司马懿上书曹芳,请求告老养病。获准后,他一面在家装病,一面暗地联络心腹,以待时机。
对司马懿告老还乡,曹爽并不放心,这一年冬天,曹爽的心腹李胜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以告辞为名,前去察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得知李胜要来,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躺在床上,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来后,司马懿有气无力地倚坐在床上接见客人。
在同李胜谈话时,他有意装聋作哑,说话显得语无伦次。婢女侍候他穿衣服,他抖抖索索地抓不住,衣服也掉在地上;婢女服侍他喝粥,只见他难以下咽,粥都从他嘴角流了下来,洒满了前胸。李胜说:“当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赖明公。听说明公的旧病复发,没想到如此严重。如今我承蒙皇恩,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所以称荆州为本州)任刺史,特来向您告辞。”
司马懿故作气喘吁吁状,说:“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您去并州,并州靠近胡地,可要好好防范。恐怕我们再不能相见了。”李胜纠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又假装糊涂,说:“您要到并州,请努力自爱。”李胜又重复一遍:“我是回荆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装作刚刚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糊涂,没有听懂您的话。您调回荆州,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最后,司马懿推心置腹地拜托李胜,请李胜好好地照顾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的这场表演非常出色,李胜竟都信以为真。他回去将其所见所闻详告曹爽,并说:“司马公言语错乱,指南为北,已经形神离散,不过是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等听后,非常高兴,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做梦也未想到,“重病在身”的司马懿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政变。
公元249年1月6日,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过去,曹爽兄弟多次一起出城游玩,其同乡、大司徒桓范曾规劝过他:“总理万机和率禁军的人,不应一起出游,倘若有人关闭城门,谁来接应你们进城呢?”但曹爽不以为然,并自信地说:“谁敢这样做!”
结果,不幸而被桓范言中。这次曹爽外出,司马懿看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接管控制了曹魏政权。
魏王朝此时已名存实亡了。
还有一些故事
司马懿五丈原死守城

夺取魏国全部军政大权 司马懿二次装病
东汉末年,九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争取士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贤纳士,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很多名士都积极响应,归顺到他的帐下。在征聘司马懿时,曹操却遇到了麻烦。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河南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祖上许多人都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司马懿年轻时,就已显露出才干。冀州别驾崔琰非常欣赏他,对其兄司马朗说:“令弟聪明果断,有胆识,有才干,非您所及呀!”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将来很可能扫平天下。但他又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门之后,实在不愿意屈节侍奉他。考虑再三,决定再观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来做官。
曹操向来机警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于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悄悄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要司马懿做官的事,这才暂且搁在一边。
公元208年,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也多少听到了些司马懿装病的风声。这次他决心再也不让司马懿愚弄了。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司马懿应召后,被任命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亲眼看到曹操确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异常雄厚的实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赏识。不久,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总管相府一切事务的主簿,并让他和其子曹丕相处。司马懿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深为曹丕所信任。
曹操虽然赏识司马懿的才能,却并不信任他,认为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其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氏政权。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甚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对其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未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他对司马懿总是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曹操对其功高不赏,他毫无怨言。虽然官位很低,他还是勤奋工作,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见他素无野心,也就消除了怀疑和警惕。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在公元220年初病死,他的长子曹丕继为魏王。同年秋,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帝位,曹丕做了皇帝,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提高,官至抚军大将军,尚书事,参与了曹魏统治集团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为曹丕的重臣。公元226年,曹丕死,按照他的遗诏,由司马懿和曹休、曹真、陈群等辅佐朝政。太子曹睿即位,史称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又迁骠骑大将军。
公元231年曹真死后,司马懿总管军事,同东吴蜀汉对峙。他老谋深算,深谙用兵之道,连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也无可奈何。他所采取的拖延战术成功地遏止了蜀汉的进攻,致使诸葛亮北伐中原接连失利,含恨病死五丈原。东吴的孙权对他顾忌更大,曾对人说:“司马懿用兵,可谓变化若神,所向无敌。”在频繁的用兵中,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权,成为最有权势的大臣。
公元237年,割据辽东(今辽宁西部大凌河中游地区)的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司马懿奉命率40万大军远征,历经艰难,平定辽东。公元239年1月,他胜利班师。军至河内(今河南沁阳)时,遇到了皇帝特派的驿骑,要他火速赶回京师。司马懿疑京师有变,快马加鞭,疾趋入朝,直奔内宫。原来,魏明帝自上月病重,此时已在垂危之际。见了司马懿,魏明帝就拉着他的手说:“我病得很厉害,把后事托付给你。希望你和曹爽一起辅佐幼主。我还能见到你,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魏明帝当天就咽了气,曹芳继立为帝,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二人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官位同样是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尚书事,每人各领兵三千,轮流护卫皇宫。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与司马懿的精明能干、富于谋略相反,曹爽是个毫无政治军事才能的庸才。当中书监刘放等人推荐曹爽辅佐朝政时,魏明帝问他:“你能担当这个重任吗?”曹爽不知如何回答,急得满头大汗。后经刘放在旁边轻声提示,才回答了一句:“臣愿以死报效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庸才,却与何晏等人结成死党,组成以曹爽为首的政治集团。何晏崇尚玄学,与邓扬、权胜、丁谧、毕轨等都是有声望的名士。魏明帝生前,“以其浮华,皆抑黜之”。曹爽掌权后,把他们引为心腹,委以重任,何晏等人则怂恿曹爽排斥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于公元239年2月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颁发诏书,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品位尊贵,但无实权。这实际是给司马懿一个虚名,剥夺了他的实权。与此同时,曹爽以何晏、邓扬和丁谧为处理朝廷政务的尚书,毕轨为管理京师及其周围地区的司棣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曹爽的几个弟弟统率禁军,抓住兵权。这样,曹爽一伙就完全排斥了司马懿,独揽了军政大权。
起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其非常尊敬,遇事请教不敢过分专行。自从何晏、邓扬、丁谧等人弄权后,他处理政务不再找司马懿,双方的隔阂也日渐加深。面对这种形势,司马懿极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等待时机,清除曹爽集团,他作了暂时的退让,公元247年5月,司马懿上书曹芳,请求告老养病。获准后,他一面在家装病,一面暗地联络心腹,以待时机。
对司马懿告老还乡,曹爽并不放心,这一年冬天,曹爽的心腹李胜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以告辞为名,前去察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得知李胜要来,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躺在床上,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来后,司马懿有气无力地倚坐在床上接见客人。
在同李胜谈话时,他有意装聋作哑,说话显得语无伦次。婢女侍候他穿衣服,他抖抖索索地抓不住,衣服也掉在地上;婢女服侍他喝粥,只见他难以下咽,粥都从他嘴角流了下来,洒满了前胸。李胜说:“当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赖明公。听说明公的旧病复发,没想到如此严重。如今我承蒙皇恩,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所以称荆州为本州)任刺史,特来向您告辞。”
司马懿故作气喘吁吁状,说:“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您去并州,并州靠近胡地,可要好好防范。恐怕我们再不能相见了。”李胜纠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又假装糊涂,说:“您要到并州,请努力自爱。”李胜又重复一遍:“我是回荆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装作刚刚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糊涂,没有听懂您的话。您调回荆州,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最后,司马懿推心置腹地拜托李胜,请李胜好好地照顾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的这场表演非常出色,李胜竟都信以为真。他回去将其所见所闻详告曹爽,并说:“司马公言语错乱,指南为北,已经形神离散,不过是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等听后,非常高兴,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做梦也未想到,“重病在身”的司马懿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政变。
公元249年1月6日,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过去,曹爽兄弟多次一起出城游玩,其同乡、大司徒桓范曾规劝过他:“总理万机和率禁军的人,不应一起出游,倘若有人关闭城门,谁来接应你们进城呢?”但曹爽不以为然,并自信地说:“谁敢这样做!”
结果,不幸而被桓范言中。这次曹爽外出,司马懿看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接管控制了曹魏政权。
魏王朝此时已名存实亡了。
还有一些故事
司马懿五丈原死守城

夺取魏国全部军政大权 司马懿二次装病
东汉末年,九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争取士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贤纳士,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很多名士都积极响应,归顺到他的帐下.在征聘司马懿时,曹操却遇到了麻烦.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河南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祖上许多人都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司马懿年轻时,就已显露出才干.冀州别驾崔琰非常欣赏他,对其兄司马朗说:“令弟聪明果断,有胆识,有才干,非您所及呀!”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将来很可能扫平天下.但他又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门之后,实在不愿意屈节侍奉他.考虑再三,决定再观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来做官.
曹操向来机警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于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悄悄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要司马懿做官的事,这才暂且搁在一边.
公元208年,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也多少听到了些司马懿装病的风声.这次他决心再也不让司马懿愚弄了.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司马懿应召后,被任命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亲眼看到曹操确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异常雄厚的实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赏识.不久,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总管相府一切事务的主簿,并让他和其子曹丕相处.司马懿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深为曹丕所信任.
曹操虽然赏识司马懿的才能,却并不信任他,认为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其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氏政权.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甚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对其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未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他对司马懿总是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曹操对其功高不赏,他毫无怨言.虽然官位很低,他还是勤奋工作,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见他素无野心,也就消除了怀疑和警惕.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在公元220年初病死,他的长子曹丕继为魏王.同年秋,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帝位,曹丕做了皇帝,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提高,官至抚军大将军,尚书事,参与了曹魏统治集团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为曹丕的重臣.公元226年,曹丕死,按照他的遗诏,由司马懿和曹休、曹真、陈群等辅佐朝政.太子曹睿即位,史称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又迁骠骑大将军.
公元231年曹真死后,司马懿总管军事,同东吴蜀汉对峙.他老谋深算,深谙用兵之道,连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也无可奈何.他所采取的拖延战术成功地遏止了蜀汉的进攻,致使诸葛亮北伐中原接连失利,含恨病死五丈原.东吴的孙权对他顾忌更大,曾对人说:“司马懿用兵,可谓变化若神,所向无敌.”在频繁的用兵中,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权,成为最有权势的大臣.
公元237年,割据辽东(今辽宁西部大凌河中游地区)的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司马懿奉命率40万大军远征,历经艰难,平定辽东.公元239年1月,他胜利班师.军至河内(今河南沁阳)时,遇到了皇帝特派的驿骑,要他火速赶回京师.司马懿疑京师有变,快马加鞭,疾趋入朝,直奔内宫.原来,魏明帝自上月病重,此时已在垂危之际.见了司马懿,魏明帝就拉着他的手说:“我病得很厉害,把后事托付给你.希望你和曹爽一起辅佐幼主.我还能见到你,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魏明帝当天就咽了气,曹芳继立为帝,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二人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官位同样是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尚书事,每人各领兵三千,轮流护卫皇宫.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与司马懿的精明能干、富于谋略相反,曹爽是个毫无政治军事才能的庸才.当中书监刘放等人推荐曹爽辅佐朝政时,魏明帝问他:“你能担当这个重任吗?”曹爽不知如何回答,急得满头大汗.后经刘放在旁边轻声提示,才回答了一句:“臣愿以死报效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庸才,却与何晏等人结成死党,组成以曹爽为首的政治集团.何晏崇尚玄学,与邓扬、权胜、丁谧、毕轨等都是有声望的名士.魏明帝生前,“以其浮华,皆抑黜之”.曹爽掌权后,把他们引为心腹,委以重任,何晏等人则怂恿曹爽排斥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于公元239年2月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颁发诏书,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品位尊贵,但无实权.这实际是给司马懿一个虚名,剥夺了他的实权.与此同时,曹爽以何晏、邓扬和丁谧为处理朝廷政务的尚书,毕轨为管理京师及其周围地区的司棣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曹爽的几个弟弟统率禁军,抓住兵权.这样,曹爽一伙就完全排斥了司马懿,独揽了军政大权.
起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其非常尊敬,遇事请教不敢过分专行.自从何晏、邓扬、丁谧等人弄权后,他处理政务不再找司马懿,双方的隔阂也日渐加深.面对这种形势,司马懿极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等待时机,清除曹爽集团,他作了暂时的退让,公元247年5月,司马懿上书曹芳,请求告老养病.获准后,他一面在家装病,一面暗地联络心腹,以待时机.
对司马懿告老还乡,曹爽并不放心,这一年冬天,曹爽的心腹李胜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以告辞为名,前去察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得知李胜要来,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躺在床上,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来后,司马懿有气无力地倚坐在床上接见客人.
在同李胜谈话时,他有意装聋作哑,说话显得语无伦次.婢女侍候他穿衣服,他抖抖索索地抓不住,衣服也掉在地上;婢女服侍他喝粥,只见他难以下咽,粥都从他嘴角流了下来,洒满了前胸.李胜说:“当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赖明公.听说明公的旧病复发,没想到如此严重.如今我承蒙皇恩,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所以称荆州为本州)任刺史,特来向您告辞.”
司马懿故作气喘吁吁状,说:“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您去并州,并州靠近胡地,可要好好防范.恐怕我们再不能相见了.”李胜纠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又假装糊涂,说:“您要到并州,请努力自爱.”李胜又重复一遍:“我是回荆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装作刚刚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糊涂,没有听懂您的话.您调回荆州,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最后,司马懿推心置腹地拜托李胜,请李胜好好地照顾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的这场表演非常出色,李胜竟都信以为真.他回去将其所见所闻详告曹爽,并说:“司马公言语错乱,指南为北,已经形神离散,不过是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等听后,非常高兴,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做梦也未想到,“重病在身”的司马懿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政变.
公元249年1月6日,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过去,曹爽兄弟多次一起出城游玩,其同乡、大司徒桓范曾规劝过他:“总理万机和率禁军的人,不应一起出游,倘若有人关闭城门,谁来接应你们进城呢?”但曹爽不以为然,并自信地说:“谁敢这样做!”
结果,不幸而被桓范言中.这次曹爽外出,司马懿看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接管控制了曹魏政权.
魏王朝此时已名存实亡了.
还有一些故事
司马懿五丈原死守城
夺取魏国全部军政大权
满意请采纳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