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安禄山的儿子叫什么)

起码20万。在安禄山刚开始,十五万人南下,这在历史上是记载的,然而,十五万人的来源却相当复杂,就安禄山范阳、平卢、河东但个地方的部队组成,不止15万多人,但事实上,驻扎在国家之外的部队牢牢控制着范阳,这很难说。河东后来成了反对安禄山的根据地。平卢也投奔和唐朝。就连安禄山本部范阳也差点投奔唐朝。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用这三个镇的兵力之和来评价安禄山的军队是不可能的。

然而,安禄山虽然不能完全控制三镇,但他的军队实际上比边防士兵的总和还要强大。这是因为安禄山掌管着契丹、西、石尾等少数民族的军队,他们的战斗力特别强。这些部队中的许多人被安禄山隐藏起来,不受唐情报的控制。记载的兵力是安禄山派往南方的15万兵力。总兵力必超过这个数字,因为他必须留下一些兵力来保卫樊阳,以免失去他的地盘。随着安禄山在河北的顺利推进,当他和沿途的难民们一起渡过黄河时,更是难以计算他的兵力。

安禄山渡黄河,攻占洛阳,称帝大雁。他的军队已经开始分兵作战,总的来说,更难以计算。安禄山的主力军应该由安庆绪、崔乾、安守忠在潼关率领。哥舒翰二十万人都不能打败安禄山,这并不意味着安禄山的直系子孙很多。据估计,此时,安禄山的15万主力南下,大部分仍在安禄山的直接控制之下。

此外,史思明、蔡思德、张忠志等曾在河北独立作战,并与唐军李光端、郭子仪、金文功等作战。史思明原本只有几千名弱兵,但战斗越来越激烈,经过学的洗礼成为河北最强大的部队。袁浩大概在东西两侧的山上,尹子琪到处都能看到他的影子,高秀艳在大同军中,而吴灵坡在南阳,这些家伙相信没有上万人是不可能的。此时,安禄山的总兵力已超过原来的20万人。史思明的军事指挥能力超过了安禄山和他的儿子,所以投降后,他的军事力量不亚于安禄山。

安史之乱是改变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盛唐从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节点!七年之痒,在安禄山等人的折腾之下,唐朝也一步步走下了神坛!那安禄山究竟何德何能可以制造这个改变历史的事件呢?他究竟拥有多少兵马才能将大唐弄得人仰马翻连皇帝都换了四个呢?


安禄山是谁?史朝义又是谁?为何被称作安史之乱呢?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也是传说中的杨贵妃的干儿子,形象外表就是肥头大耳!一个字肥!两个字聪明!三个字官二代!四个字肥又聪明!

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在后期接手了安禄山的军队!

而改变唐朝命运的叛乱就是由这两人主导的,所以称为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初有多少部队呢?

根据史料记载!安禄山起兵之时拥有15万人左右的军队!然而我并不这么认同!

安禄山起兵之初,其身份已经是三镇节度使,这是一个什么官呢?我们科普下!在唐玄宗时期,节度使一共只有十节!而安禄山一人就占了其中的三节!与此同时,这三节还都是精兵强将所在之地!

从现存资料来看,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整个帝国的在册兵员为574733人。当时全国共设置了十大藩镇,合计兵力486900人。也就是说,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兵力约为帝国总兵力的85%,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有战争经验的边防军,战斗力比那些戍卫京师的宫廷卫队不知道要强出多少。

而在十大藩镇中,安禄山管辖的三个藩镇拥兵183900人(范阳91400人、平卢37500人、河东55000人),相当于整个帝国兵力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只是全部吗?不是的!我国的各种起义都有一个传统,就是需要盟友!也就是一呼百应!除了自己有人之外,安禄山还有许多盟友!比如说同罗、契丹、室韦等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也就是说各种七七八八加下来起码有20余万人!

而与之对比的是,战争初期唐朝在边关的守军加起来不到6万人!所以结局很正常,在战争初期,安禄山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在潼关和唐军的主力进行对峙!

但是,人心最难说的,刚开始势如破竹就要开始内斗(人心啊!)在经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官兵呢?这个,按史料记载,他是带着13万大军投降的!成王败寇,他最后剩多少人也没有太大的必要谈及了!


有人就会问了,那算来算去也就几十万人的大军为何会在7年的时间让大唐损失了几千万人?

要知道古代打仗打的是人海战术!人死了怎么办?抓壮丁来凑!以至于刚开始有20万大军的安禄山到最后也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人!我相信到头来包括那些记录历史的人自己也无法算清究竟有多少军队吧?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捋一捋安史之乱的前后详细过程,答案夹杂于其中。

先了解安禄山

有唐一代,十分开放,它的开放不仅在于内部,对外也很开放,比如在对待少数民族态度上,当时唐朝有很多官员都是少数民族的,同样少数民族出身的安禄山(胡人与突厥人所生)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始兴起,走向巅峰。

安禄山虽屌丝出身,长相丑陋,但他也是有特别之处的,那就是特胖。体重的优势加上出生于塞外,让他练就了一身力气,异常剽悍骁勇。得以此,安禄山被幽州节度张守珪所欣赏,成为其义子,安禄山自此有了一个跳板,开始了自己创业之路。

安禄山在明面上靠自己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讨好朝中重臣,暗地里又拿厚礼贿赂往来官员,因此他在朝廷内有着不错的名声,唐玄宗也是特别喜欢他,到后来还亲自下旨让他成为自己爱妃杨玉环的干儿子。

安禄山实力

安禄山自公元732年投入军旅起,一路上可谓是平步青云,到公元751年时,他已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唐朝最大的腕。

要知道玄宗当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巩固边防,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节度使权力很大,相当于三国时期的刺史、州牧。《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记载:“(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是雄踞一方的存在,而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实力可想而知。

当时的唐玄宗为保卫边疆,实行的是外重内轻策略,他允许节度使率兵镇守边地,这使得后来边镇兵力达50万之多,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而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拥兵20万,实力最强。

安禄山在公元751这一年,实力剧增,随之一起上涨的是他的野心。

安禄山造反准备

于是他开始密谋造反,首先是以抵御外敌为名在老巢范阳储藏兵器、粮食;接着亲信挑选出来代替那些“不听话”的官员;最后派出了探子前往长安获取第一手的情报。

这在《旧唐书》中有记载:

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

高尚掌书记,刘骆谷留居西京为耳目

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于行间。

而在安禄山做这些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出了一二,就连大奸臣杨国忠都多次对唐玄宗上奏:禄山必反!

可惜,玄宗当时已然被安禄山影帝般的演技所蒙蔽,当安禄山一副哭相跑到自己跟前抱怨时,他只觉得错怪了他,反而自己愧疚了起来,于是让他做了左仆射的高官,放他离去。

公元755年,经过四年的准备,安禄山有了造反的实力,于是以讨伐逆臣杨国忠为命,从范阳起兵造反,顿时间朝野震惊。

造反的人数有多少呢?

《旧唐书》记载: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

《资治通鉴 》记载: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也就是说当时安禄山三镇的军力,加上各少数民族支持,启用了骑兵、步兵共十五万造反,号称是二十万。

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后,由于多年没打仗,久疏战阵,加上造反过于迅速,唐军压根没反应过来,十五万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而这个时候的唐玄宗还不信,直到一周后才肯接受安禄山造反的现实。

玄宗起用高仙芝为帅东征安禄山,不过我们在先前也提到唐朝当时已是内轻外重,节度使拥兵自重,精锐在边疆,还没有赶回,高仙芝也是临时募兵,得到的新兵压根无法与安禄山的兵相提并论。

高仙芝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坚守潼关不出,不过唐玄宗却因此,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了高仙芝。无奈,在安禄山造反当年年底,他攻下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玄宗再起哥舒翰为帅,起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与高仙芝一样,哥舒翰也是坚守,玄宗心急,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硬着头皮出战,结果中了伏击,被杀的大败,20万大军只剩8000,此战后潼关失守,而潼关是长安门户,潼关一丢,长安没过多久也没了。

安史之乱这时是最严峻时期。

不过在李肃宗即位后,战争开始有好转,郭子仪与李光弼联手进军河北,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一带。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为重振旗鼓,以尹子奇为帅,率十三万人南下,扫荡河南。不过在睢阳之战中,被张巡给打败,叛军被歼灭12万之多,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又消灭了叛军主力,为后来收复长安、洛阳奠定了基础。

后期安史之乱(这里本人特指安禄山死后)

公元757年,安禄山起兵两年后,他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继承帝位掌权。当时长安、洛阳已被收复,安庆绪仅率1300人败逃邺城。

安庆绪衰退之际,史思明开始壮大,他在当时是守老巢范阳,并没有多大损失。公元758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继任“大燕皇帝”。

公元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由于多次内乱,叛军势力渐弱。公元762年,唐军骑兵与回纥军合围再次失守的洛阳,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被打的大败,歼6万余人,俘其2万余人。自此后更是兵败如山倒。

公元763年,史朝义率五千骑败逃回范阳。由于部下李怀仙已献城投降,史朝义不得入城,他只好逃奔广阳(今北京房山东北),又遭守军拒绝,史朝义在绝望之际自缢而死,安史之乱自此结束。

《新唐书》记录最终结局:朝义至范阳,怀仙部将李抱忠闭壁不受,朝义告饥,抱忠馈于野。朝义饭,军亦饭,饭已,军子弟稍稍辞去。朝义流涕骂承嗣曰:“老奴误我!”自渔阳回止幽州,缢死医巫闾祠下。

安史之乱自公元755年从安禄山开始,到公元763年于史朝义手里结束,历经七年又两个月,大唐由盛转衰,下面则是藩镇割据时代。

从以上可以看出,到了史朝义时期安史之乱已然是走下坡路了,基本一直在输,但他在最大一战,即唐再夺东京之战,依旧是能起精兵十万与唐一战的,所以巅峰时期势力还是非同小可。

不过到了最后他输的一无所有,部将在史朝义大势已去之下都选择了降唐,不接纳他,比如田承嗣、李怀仙等人都闭门不出,田承嗣更是将史朝义母亲及妻子送于唐军以表忠心,史朝义是在无路可走情况之下,才于林中自缢而死的。

要说史朝义最后还有多少人,其实上要分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说史朝义个人。他最终史朝义是众叛亲离,一人没有,自己在绝望中自杀。

广义上则是史朝义为首的叛军。当时史朝义的部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四人都因投降有功,依旧做了节度使,他们的势力没受太大影响,只能说是被招降了,明面上听命于朝廷,实际自主权力很大。他们四人拥兵于河北,算是藩镇割据时代第一批人。

安禄山时期的叛乱应该是威慑力最大的,虽然起兵时只有十五万人,但当时由于国内太久没战事,老兵在边疆,新兵蛋子多;加上出其不意;唐玄宗的瞎指挥不听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劝告,失去了洛阳、长安。

好在之后有郭子仪、李光弼站出来,帮助唐朝止颓,加上抓住叛军内乱,最终打败叛军,将叛乱终结于史朝义手中。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捋一捋安史之乱的前后详细过程,答案夹杂于其中。

先了解安禄山

有唐一代,十分开放,它的开放不仅在于内部,对外也很开放,比如在对待少数民族态度上,当时唐朝有很多官员都是少数民族的,同样少数民族出身的安禄山(胡人与突厥人所生)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始兴起,走向巅峰。

安禄山虽屌丝出身,长相丑陋,但他也是有特别之处的,那就是特胖。体重的优势加上出生于塞外,让他练就了一身力气,异常剽悍骁勇。得以此,安禄山被幽州节度张守珪所欣赏,成为其义子,安禄山自此有了一个跳板,开始了自己创业之路。

安禄山在明面上靠自己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讨好朝中重臣,暗地里又拿厚礼贿赂往来官员,因此他在朝廷内有着不错的名声,唐玄宗也是特别喜欢他,到后来还亲自下旨让他成为自己爱妃杨玉环的干儿子。

安禄山实力

安禄山自公元732年投入军旅起,一路上可谓是平步青云,到公元751年时,他已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唐朝最大的腕。

要知道玄宗当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巩固边防,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节度使权力很大,相当于三国时期的刺史、州牧。《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记载:“(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是雄踞一方的存在,而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实力可想而知。

当时的唐玄宗为保卫边疆,实行的是外重内轻策略,他允许节度使率兵镇守边地,这使得后来边镇兵力达50万之多,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而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拥兵20万,实力最强。

安禄山在公元751这一年,实力剧增,随之一起上涨的是他的野心。

安禄山造反准备

于是他开始密谋造反,首先是以抵御外敌为名在老巢范阳储藏兵器、粮食;接着亲信挑选出来代替那些“不听话”的官员;最后派出了探子前往长安获取第一手的情报。

这在《旧唐书》中有记载:

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

高尚掌书记,刘骆谷留居西京为耳目

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于行间。

而在安禄山做这些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出了一二,就连大奸臣杨国忠都多次对唐玄宗上奏:禄山必反!

可惜,玄宗当时已然被安禄山影帝般的演技所蒙蔽,当安禄山一副哭相跑到自己跟前抱怨时,他只觉得错怪了他,反而自己愧疚了起来,于是让他做了左仆射的高官,放他离去。

公元755年,经过四年的准备,安禄山有了造反的实力,于是以讨伐逆臣杨国忠为命,从范阳起兵造反,顿时间朝野震惊。

造反的人数有多少呢?

《旧唐书》记载: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

《资治通鉴 》记载: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也就是说当时安禄山三镇的军力,加上各少数民族支持,启用了骑兵、步兵共十五万造反,号称是二十万。

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后,由于多年没打仗,久疏战阵,加上造反过于迅速,唐军压根没反应过来,十五万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而这个时候的唐玄宗还不信,直到一周后才肯接受安禄山造反的现实。

玄宗起用高仙芝为帅东征安禄山,不过我们在先前也提到唐朝当时已是内轻外重,节度使拥兵自重,精锐在边疆,还没有赶回,高仙芝也是临时募兵,得到的新兵压根无法与安禄山的兵相提并论。

高仙芝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坚守潼关不出,不过唐玄宗却因此,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了高仙芝。无奈,在安禄山造反当年年底,他攻下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玄宗再起哥舒翰为帅,起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与高仙芝一样,哥舒翰也是坚守,玄宗心急,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硬着头皮出战,结果中了伏击,被杀的大败,20万大军只剩8000,此战后潼关失守,而潼关是长安门户,潼关一丢,长安没过多久也没了。

安史之乱这时是最严峻时期。

不过在李肃宗即位后,战争开始有好转,郭子仪与李光弼联手进军河北,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一带。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为重振旗鼓,以尹子奇为帅,率十三万人南下,扫荡河南。不过在睢阳之战中,被张巡给打败,叛军被歼灭12万之多,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又消灭了叛军主力,为后来收复长安、洛阳奠定了基础。

后期安史之乱(这里本人特指安禄山死后)

公元757年,安禄山起兵两年后,他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继承帝位掌权。当时长安、洛阳已被收复,安庆绪仅率1300人败逃邺城。

安庆绪衰退之际,史思明开始壮大,他在当时是守老巢范阳,并没有多大损失。公元758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继任“大燕皇帝”。

公元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由于多次内乱,叛军势力渐弱。公元762年,唐军骑兵与回纥军合围再次失守的洛阳,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被打的大败,歼6万余人,俘其2万余人。自此后更是兵败如山倒。

公元763年,史朝义率五千骑败逃回范阳。由于部下李怀仙已献城投降,史朝义不得入城,他只好逃奔广阳(今北京房山东北),又遭守军拒绝,史朝义在绝望之际自缢而死,安史之乱自此结束。

《新唐书》记录最终结局:朝义至范阳,怀仙部将李抱忠闭壁不受,朝义告饥,抱忠馈于野。朝义饭,军亦饭,饭已,军子弟稍稍辞去。朝义流涕骂承嗣曰:“老奴误我!”自渔阳回止幽州,缢死医巫闾祠下。

安史之乱自公元755年从安禄山开始,到公元763年于史朝义手里结束,历经七年又两个月,大唐由盛转衰,下面则是藩镇割据时代。

夏目说:

从以上可以看出,到了史朝义时期安史之乱已然是走下坡路了,基本一直在输,但他在最大一战,即唐再夺东京之战,依旧是能起精兵十万与唐一战的,所以巅峰时期势力还是非同小可。

不过到了最后他输的一无所有,部将在史朝义大势已去之下都选择了降唐,不接纳他,比如田承嗣、李怀仙等人都闭门不出,田承嗣更是将史朝义母亲及妻子送于唐军以表忠心,史朝义是在无路可走情况之下,才于林中自缢而死的。

要说史朝义最后还有多少人,其实上要分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说史朝义个人。他最终史朝义是众叛亲离,一人没有,自己在绝望中自杀。

广义上则是史朝义为首的叛军。当时史朝义的部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四人都因投降有功,依旧做了节度使,他们的势力没受太大影响,只能说是被招降了,明面上听命于朝廷,实际自主权力很大。他们四人拥兵于河北,算是藩镇割据时代第一批人。

安禄山时期的叛乱应该是威慑力最大的,虽然起兵时只有十五万人,但当时由于国内太久没战事,老兵在边疆,新兵蛋子多;加上出其不意;唐玄宗的瞎指挥不听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劝告,失去了洛阳、长安。

好在之后有郭子仪、李光弼站出来,帮助唐朝止颓,加上抓住叛军内乱,最终打败叛军,将叛乱终结于史朝义手中。

安禄山养兵大约二十万,养私兵大约十五万,借兵契丹大约二十万。另有邻镇临时掌兵五万。总兵力大约六十万。

安禄山之名想必没听过之人寥寥无几,众所周知,安禄山是大唐千秋万代繁华盛世的破坏者,同时,安禄山还是一个重大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安禄山死前,身上长满毒疮,残暴不仁。

按理说,这样的一种人物形象,如何可能具备倾覆大唐的实力呢?但安禄山的确就有了倾覆大唐帝国的实力,并且,在安禄山起兵之初,其率领的兵力就达到了十五万之巨,其中有各系少数民族的大部兵力,以及少部分汉兵。


安史之乱,经历了叛军四个首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所以这次叛乱也被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叛军的实力是在不断下降的,从刚开始的,叛军拥兵十五万,到最后,史朝义统领叛军时,屡战屡败,最终只剩下史朝义东躲西藏。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玄宗已老眼昏花,不似过去,曾经的唐玄宗意气风发,对国家大事亲自过目,唐玄宗既是大唐帝国最强盛时期的建设者,又是一手将大唐帝国辉煌葬送掉的失败者。

安禄山起兵之初,其已为三镇节度使,要知道,唐玄宗时期,分封的节度使不过十部分,安禄山一人就执掌了其中三部分,而这三部分还是精兵强将所在之地。


唐朝的节度使在国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军在全国兵力中不过占据其中的一小部分,节度使占据的兵力甚至可以达到全国总兵力的八九成,而安禄山又占据了节度使兵力的三成之多,可以说安禄山起兵之初,的确是拥有与李隆基的大唐政府掰腕子的实力。


安史之乱历经七年零两个月,要说叛军什么时候最具有一统天下的实力,那必然就是起兵之初了,起兵之初,叛军一度占据先机,因唐玄宗老眼昏花,指派大将哥舒翰出潼关克敌,这才导致了政府军对叛军的围剿被咬破了口子,而大唐的都城也被顺势攻下。


自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将其杀死,叛军就已经不再如以前那般统一指挥了,名义上安庆绪控制着全国叛军兵马,但史思明等人却并不买账,后来史思明甚至还杀掉了安庆绪,自己成为了统帅叛军的首领。

这时候的叛军内部逐渐分化,而大唐政府却逐渐崛起,此消彼长之下,叛军形式急转直下。

直到后来,史朝义杀害了父亲史思明,叛军终于彻底分化,史朝义最多的时候不过率兵十万,这也在增援洛阳的时候几乎打光了,而其余的叛军小头头又不服史朝义管辖,叛军几乎山穷水尽。

史朝义自被打败之后,只剩下了兵马数千,而这也在后来被政府军逐渐的击溃了,史朝义最终却是兵败自杀。


唐朝的混乱局面结束了吗?还没有,朝廷接受了仆固怀恩的请求,对叛军并未赶尽杀绝,叛军的一些重要官员依旧稳坐钓鱼台,唐朝的混乱局面才刚刚开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