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极速车王》:论黑福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极速车王2019百度云)

  • 汽车之家汽车之家
  • 影视
  • 2023-06-17 17:40:02
  • -

2020年2月,《极速车王》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奖。在豆瓣上,它的评分高达8.5。

尽管没能像《寄生虫》那样大红大紫,但本片所展现出的速度与激情,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却让人大呼过瘾。在美国,以赛车为主题的电影并不少见,但该片与《速度与激情》系列走的路线却完全不同,特别是了解福特与法拉利那段恩怨情仇的人,看起来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故事采用双主角模式,聚焦由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带领的一队汽车工程师、设计师,以及英国车手肯·迈尔斯,在亨利·福特二世的要求下,谢尔比需要打造一辆全新的赛车,并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最终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

当然,为了故事更加戏剧化,《极速车王》并没有严格按照当年的真实事件来拍摄,一些特别的处理和细微的改编,让该片看起来并不枯燥,也更有意思。

但另一方面,戏剧化的处理也让剧中人物更加“黑白分明”,看完电影,观众会对卡罗尔·谢尔比的改装水平以及肯·迈尔斯的车技称赞不已,但也会对福特那帮高管团队嗤之以鼻,因为整个影片的结论是——一切都是为了卖车。

从某些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这样来评价《极速车王》:论黑福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

01

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中国市场有些相似,随着年轻人成为购车主力,福特迎来了巨大的销量危机——由于车型不够迎合年轻人,李·艾柯卡领导的福特销售团队,在美国连续三年交出了糟糕的成绩单,这让当时福特的掌门人亨利·福特二世(亨利·福特的孙子)大为光火。

在一次高管会议上,李·艾柯卡陈述了福特走下坡路的原因——没有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也没有品牌荣誉感,很难说服年轻人去买福特。李·艾柯卡以当时勒芒冠军得主法拉利为例证,向亨利·福特二世说明了福特急需以一场世界大赛来为品牌增辉添彩的必要性。

很显然,这一切都是李·艾柯卡总结出来的教训、经验以及解决方案。

但在另一个镜头,亨利·福特二世来到福特的生产车间,宣布要让所有工人都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为福特想想主意,想出来的可以继续工作,想不出来就别来了。

对于一线工人来说,这显然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霸道总裁”行径,他们的职责是制造汽车,他们做到了。而战略考虑这方面明显是亨利·福特二世的事,他一个办法没想出来,反而让一线装配工人来想,难道不是“无能”吗?

这一“霸道总裁”的人设,完全给亨利·福特二世的形象抹了黑,要知道,真实的福特并不是这样,他们对员工非常尊重,早在1914年,福特就已经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并把工人的日薪从两块半提高到5块美金(当时一辆福特汽车差不多300块美金)。

02

亨利·福特二世在本片中的形象,完全称不上光彩,从其行为来看,商业思维相当浓厚,甚至毫无主见,也没有对产品有深入了解。

为了检验花费900万美元制造的赛车到底是什么样,亨利·福特二世来到了制造基地。而为了完全展现自己作品的性能,谢尔比将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锁在办公室内,独自带亨利·福特二世上GT40MKII试乘。

试乘途中,谢尔比亲自来了一次激烈驾驶,而亨利·福特二世直接被谢尔比的骚操作吓尿了。

事实上,亨利·福特二世根本没有试乘过GT40,就算试乘,也必然不会像影片中这样狼狈。毕竟作为福特的掌门人,如果要去试乘,这台赛车的性能他没有理由不了解。

03

影片的第三个黑(福特)点来自于谢尔比。

在法国勒芒的赛场上,福特团队更换了刹车系统被法拉利举报,但因为规则并没有说不能更换而不了了之。

随后,谢尔比的行为颇显“小人”,他在临近的法拉利检修区扔了一颗螺帽,法拉利团队发现后发生了内讧和争吵,他们认为是自己的工作人员在检修时留下的,这显然是一件要命的事。

虽然这颗螺帽并没有给比赛带来什么恶劣影响,但隐隐约约总让观众觉得谢尔比这个小动作太小人了,如果被组委会查出来,甚至需要福特来背锅。

反观法拉利车队,虽然最终没能蝉联冠军,但从车手到恩佐·法拉利,都表现得风度翩翩,没有半点破坏规则,更没有去扰乱对手。

04

如果要说反面人物,必然会是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他自始至终都是舔老板,打压谢尔比和迈尔斯的反面形象。

法拉利车队出问题后,比赛的领先者是三辆福特,其中迈尔斯位居第一,超过两位伙伴两圈。于是,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提议,为强调赢得比赛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车手,所以要求迈尔斯减速等待两位队友,三辆福特赛车并排越过终点线。更重要的是,这一提议得到了亨利·福特二世的认可。

虽然谢尔比极力反对这项提议,但迈尔斯还是选择了顾全大局,并放慢车速等待队友一起通过。虽然最终三台福特赛车一起冲线,但组委会认为,迈尔斯的发车位置靠前(8米),而勒芒比赛是看在同样时间里谁跑的距离远谁获胜。因此,虽然用时一样,但迈尔斯却少跑了8米,所以比赛的冠军从迈尔斯易主给了迈凯伦。

福特在后来多次夺得了勒芒冠军,但为队伍付出最多的肯迈尔斯却没能看到这一盛况。肯迈尔斯在胜利后仅两个月就在试车过程中不幸身亡。

很多导演拍电影喜欢把主角这边拍得伟光正,把对手拍得阴险狡诈、卑鄙无耻,通过贬低对手来捧高自己。而《极速车王》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层自私、虚伪、世故。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迈尔斯脱帽致敬。

基于此,不少观众在影片的渲染下都会认为福特的高层是一群蠢猪,如果没有这个荒谬的指令,迈尔斯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同年连续赢得戴通纳24小时、赛百灵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这是何等的荣誉。然而,福特为了自己的利益,中止了它。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电影当中的福特有些让人讨厌,特别是高层的一些做法令人唏嘘,但实际上,这只是艺术加工的一部分,大家不必过于追究。对于世界汽车工业而言,福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场福特与法拉利的恩怨情仇,以及卡罗尔·谢尔比与肯·迈尔斯的传奇故事,才是我们应该去铭记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果你是正经车迷,相信最近一定通过各种途径看过《极速车王》这部电影。

一部关于赛车手肯·迈尔斯和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的故事,也可描述为福特与法拉利大佬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从影迷角度来看,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两位男神的共同出演,让影片无可挑剔。

但作为福特车迷,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还是有些气愤的。

戏剧化的处理对电影或许有帮助,但福特的“伟大”不应该被遗忘。

起因:一个很缺钱,一个要出圈

上世纪60年代,世界知名车企法拉利旗下的车队,几乎统治着法国勒芒钻石赛,但不计成本、倾尽所有的投入,让法拉利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一时间处于破产边缘。

但同时期,福特乃至所有美国车企都处于爆炸增长状态。于是手握资本的福特决定“出圈”,进军欧洲市场。

但是面对汽车的发源地,如何才能一鸣惊人呢?

答案就是拿下当时最牛X的赛事法国24小时勒芒赛的冠军!

于是,1963年,处境天壤之别的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

本来谈的挺好,福特公司差点以千万美金买下法拉利,但因不满福特对法拉利研发赛车预算的绝对管控,恩佐·法拉利怒了,源于对赛车爱的深沉,他最终取消了交易。

不过,受刺激的“亨利.福特二世”有钱任性啊!

不卖?那我就自己造,来打败你!

高潮:福特GT40

结下梁子后,1963年7月福特成立了它的前沿汽车部门,同时启动了研发赛车的工作。

1964年,福特重金打造的“法拉利杀手”——GT40MK1诞生,自此拉开了福特在1964年的赛事征程。

不过在1964年勒芒赛中,GT40虽创下了210.8km/h的平均时速纪录,但暴露的问题更多,比如悬挂断裂,油耗过高,刹车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故障而导致根本没能完赛。

直到整个GT40项目被交至卡罗尔·谢尔比手中。

谢尔比开始与传奇赛车手迈尔斯一同对GT40进行了调试。

最终谢尔比将GT40升级为MKII版本,改用福特的7.0升V8发动机并搭配了一台全新的四速变速箱,同时升级底盘。

90天后,1965年第一场戴通纳2000公里耐力赛中,福特与法拉利第一次交手,迈尔斯凭借为福特拿下首个冠军!

但在同年勒芒赛中,仍“力不从心”,最终因变速箱故障退赛。

之后,福特又一次对GT40进行改进。

1966年夏天,福特迎来与法拉利第三次交手。福特卯足了劲要在法拉利主场灭掉他的威风,带来了8辆GT40、20吨备用零配件、一队顶级赛车手。

当时法拉利派出的则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P3。

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不过在比赛中,迈尔斯不顾危险,在夜晚全力追赶领头的法拉利330P3,法拉利3台P3在太阳升起前因故障原因相继退出了比赛。

最终,赛场上只剩下相互角逐的GT40,而迈尔斯的赛车处在第一的位置。

但正如影片中的“安排”,现实中因为勒芒组委会想出的“馊主意”——让三辆GT40一起冲线,迈尔斯错失了“大满贯”的机会。

不过当时站在领奖台上的也是一号人物,没错,就是那个造迈凯伦超跑的那个迈凯伦。

至此,“福特二世“终结了法拉利的六连冠纪录,GT40更是名留青史,成为经典的超级跑车,如今的收藏价值高达百万美元。

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

1966年后,福特凭借GT40连续拿下1967-1969三届勒芒冠军。而法拉利因为勒芒改制,以及真的没钱跟福特再斗下去了,于1968年被菲亚特收购。

这场围绕福特与法拉利的世纪大战,最终以法拉利的退出告一段落。

福特呢?它们没能以千万美金收购法拉利,却用了3.6亿英镑打败了它。

而被福特结束六连冠的法拉利也像中了诅咒,时至今日都没能在勒芒赛上再次夺冠。

不过,倒是刺激出了法拉利在F1上的辉煌。

没有结局:进无止境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福特都是一个伟大的汽车公司。

用电影里“亨利·福特二世”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我真希望我父亲能活到现在,亲眼看到这辆车,能感受到这种速度。”

并且在品牌发展中,福特从未放弃对“赛车”精神/运动化基因的追求。包括发布野马(还曾用谢尔比命名),收购阿斯顿马丁,甚至赋予福克斯等车型出众的操控,实现年轻人的操控梦。

福特自始至终都在做着一件事情——推进汽车工业发展:T型车引起了一场农村变革,5美元的日薪及其蕴含的哲学引发了一场社会变革,而流动的装配线则引起了一场工业变革。

商业不相信眼泪。

在福特一不做二不休的终极复仇背后,彰显的是创造性与挑战性并存的美国汽车精神。

所以《极速车王》更像是谢尔比和迈尔斯的“二人转”,远不足以概括福特的辉煌。

不过,或许,国产汽车也能从中悟出些什么!

底蕴需要时间积累,但“弯道超车”的方法却不止一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历史洪流中充满了对决,百年汽车行业同样如此。他们大部分是为了掌握权力,或是因自尊受辱而战,更有甚至是两者兼备。双方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能碰撞出经典对决。像是1963年时,绰号“汉克大魔王”的亨利·福特二世试图买下法拉利,结果跟意大利造车大佬,坚韧又固执的恩佐·法拉利展开了一段多年的恩怨纠葛。

而2020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极速车王》,便是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改编,聚焦于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和他旗下的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为福特打造全新的赛车,最终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夺冠,而后又被福特“摆了一道”的故事。

这部电影分别由两度陪跑奥斯卡影帝的“苦命兄弟”——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的首次搭档出演。两人在电影中的造型,轮廓分明,粗粝写在脸上,体现出美国60年代男子气概的化身。电影的原型故事,也正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属于美国汽车制造业的黄金时期。

当时财大气粗的福特汽车,虽然在美国本土拥有很高的销量,但保守的设计和营销,一直无法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便趁机抢攻市占率,这令福特高层很是苦恼。而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的长孙亨利·福特二世急切的想力挽狂澜,福特汽车的高层们则告诉他,能让年轻人为之疯狂的性能跑车是拯救公司的唯一解药。

这个想法很好,只有一个问题,福特当时并没有生产跑车的部门,也不知道要怎么制作跑车。而当下如雷贯耳的的经典跑车福特野马还要等到数年后才会问世。那么,该怎么才能用最短时间推出超级跑车,以拯救业绩逐渐下滑的公司呢?

于是福特高层决定剑走偏锋,将目光瞄到了在欧洲赛场上连战连胜的法拉利。当时孤傲清高的法拉利,由于连年征战赛场,庞大的赤字已经让其濒临破产。福特方面立刻做出决策,派遣豪华的律师团队远赴意大利,决心用1800万美元收购法拉利。

福特的目的在于,通过吞并法拉利的赛车车队,在各大赛场一骑绝尘后,间接来提升福特品牌的知名度。这个做法放到今天,可以理解为各大车企乐此不疲刷新纽北圈速,领克03征战WTCR的原因所在。

福特的小算盘虽打得啪啪响,但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也不是什么善茬。身为前赛车手、热爱赛车事业的恩佐不愿放弃他的车队控制权,他跟福特公司的代表人说,他永远不能接受福特想要掌控车队的条款,也不会把他的事业心血卖给“一间在破旧工厂生产丑陋汽车的破烂公司”。

有传言指出,恩佐·法拉利甚至还侮辱亨利·福特二世,称他和他值得尊敬的父亲相比,简直差得太远。而恩佐·法拉利的强硬态度,导致福特为此耗时9个多月,各项支出花费近百万美元的,最后还以羞辱的结果告终。

不仅如此,精明的恩佐利用和福特的接触,提升了品牌价值,为后来与菲亚特的收购谈判,攒足了筹码。事已至此可以说是相当严重了,连商战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福特二世则是气疯了,火冒三丈命令下属不惜一切代价,造一台赛车!一台比法拉利还要快的车!一台能在法国勒芒夺冠的车!而这便是“福特VS法拉利”传奇故事的开始。

为了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干掉法拉利,福特不惜代价开发出了经典的GT40。4.2升V8发动机,低于1米的车身高度,子弹般流线的车身,可轻松突破320km/h的极速。

然而临阵磨枪的GT40,却在比赛上惨不忍睹。带到法国勒芒的3辆车,起火的起火抛锚的抛锚,没有一辆全尸带回来。对手法拉利,则轻轻松松包揽前三名,再次羞辱了福特一把。

接下来,就是电影预告片里“90天击败法拉利”的神开头。1964年,法国勒芒赛场上的福特GT40的一次失利,让美国传奇赛车手谢尔比拿到了谈判的筹码。不仅说服了福特二世继续砸钱,还拿到了车队掌控权,他的黄金搭档肯·迈尔斯也成为了福特车队的王牌赛车手。

“哥俩”迅速分析了上次失利的原因,对福特GT40做出了大量的改造,可以说最终的成品车,除了外形与之前差不多以外,“内脏”基本上都换了。而车队最核心的车手位置,当仁不让的也交给了当时参与车辆调校的迈尔斯。随后,福特车队一举拿下几大赛事的冠军,而在1966年的法国勒芒,“福特VS法拉利”的终极大战,也即将开始。

然而这场比赛真正的敌人,不是法拉利却是自己人。当赛程过半时,苦苦追赶法拉利的福特带去的8辆车已报废4辆。畏首畏尾的福特高层,为了防止出现上一届所有赛车因故障全部退赛的窘境,反复干涉车队的战术计划。只有迈尔斯无视禁令,将赛车的潜力发挥极致,大幅缩小了与法拉利的差距,最后在他的带领下,福特重新占据了领先的位置。

在此之后,当胜利迫在眉睫之时,福特高层却好大喜功的提出了让遥遥领先的迈尔斯减速,与之后的两辆福特并驾齐驱。齐头并进通过终点的景象,无疑会带来极高的知名度,而车队对高层的命令非常反感,特别是谢尔比和迈尔斯。但当宝贵的个人荣誉记录,与被绑架的所谓的团队荣誉相冲突的时候,迈尔斯只能被迫选择后者。

于是,赛车界最恶名昭著的丑闻发生了——1966年,三辆GT40同时冲线看似坚决的挂挡减速一同抵达终点。但迈尔斯却因为起跑线靠前,和高层的愚蠢决定错失冠军。迈尔斯没有因此愤怒,反而大方的恭喜夺冠者,这位被外界认为的大公无私者,为车队贡献了自己人生中最华彩的一刻。更加令人唏嘘的是,导演没有让故事在这里结束,而是选择继续讲述迈尔斯在两个月后的某次赛车试验中丧生。只想感叹一声,为何属于男人的浪漫故事,总是燃烧殆尽后陨灭的结局。

尽管《极速车王》并不是简单的励志片,重演历史燃到极点的飙车戏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时间,能够让观众情绪此起彼伏的抵达高潮,但从高潮的跌落却更让人心疼。而在商业利益与理想主义的冲撞后,后者看似输了,但这也是电影最巧妙的地方,它将一场失利演绎成了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

说到最后,也许你对赛车无感,但我们仍希望这部奥斯卡热门影片能让更多人知道肯·迈尔斯和谢尔比的贡献。他们深远的影响了赛车届乃至整个汽车行业,以至于法拉利在福特碾压式夺冠后被逼把更多精力投向F1,从而造就了法拉利在F1届传奇,可以说是蝴蝶效应。

而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名字显然更适合叫《谢尔比和迈尔斯传》。只不过这名字说出去没人认识,赛车界毕竟小众,为了电影卖钱,所以只能以福特VS法拉利为噱头。但纵观整个电影剧情,大家也别小看或是唾弃好大喜功的亨利·福特二世,这其实也是电影效果,别过于主观。当年若不是他的决策,发明T型车流水线,也不会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车工业,以及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家用车。

最后的最后,向肯·迈尔斯,卡罗尔·谢尔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一众元老致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7sEeOTmbFLGP792Wgooqw

提取码:8wju

《极速车王》是由詹姆斯·曼高德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马特·达蒙主演的传记片,于2019年11月15日在美国上映,于2020年8月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改编自纪实小说《地狱驾驶: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赛》,讲述了亨利·福特二世、天才企业家艾柯卡和赛车冠军迈尔斯、工程师卡罗尔一起经营福特公司,制造出梦幻跑车福特GT40并与法拉利在勒芒赛道举行决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