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湮灭》这部电影对原著都有哪些改编(bilibili小视频入口)

  • 平凡忘记平凡忘记
  • 影视
  • 2023-06-27 04:58:02
  • -

改动还是挺多的,我感觉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更好看些吧。

1、小说中异变不是彗星撞灯塔引发的,而是灯塔镜片组制造时混入到镜片中的一个“碎片”被人为凿出来后沾染了人的身体后才开始的。2、完全忽略了灯塔管理员索尔这个关键人物。3、原著中有老灯塔、地下塔,且地下塔中有“爬行者”守护“光亮处”。4、勘察小队是四人,电影变成五人。5、前一期小队回来的不止一个人,女主的丈夫只是其中之一,且都患上癌症去世,而不是电影中救活了。6、电影中没有提到催眠,也没有提到“黑盒子”报警器(实际上就是催眠装置),小说中这是非常重要的物品。7、小说中对于x区域的外观描述只有入口处有光亮感,而其它地方则是看上去和普通森林沼泽没什么区别,但其实完全不是里面的景观,或者说是一面巨大的半球形曲面屏超高分辨率显示器。

8、电影中没有提到x区域只能由入口才能进入。(由亮光交织组成门的形状,引导外人进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是判断x区域性质的重要佐证。)9、没有索尔没有爬行者没有地下塔了,自然那一连串用活苔藓写下的古怪文字也就没了。10、以前各期队员的日记都堆放在灯塔的底层,电影就用了个数据卡替代了。实际上那些日记的内容不算太重要,重要的是堆放的地方以及都属于谁。

改动非常多,我只挑了比较大的说。这样改动以后电影就没有小说“神”了,可能是照顾各个年龄的观众,毕竟复制人比粒子重构要容易看懂得多。另外说一个要点,小说第一部名字叫湮灭,这个词来自于心理学家用于催眠的“关键词”,当心理学家对某个催眠对象喊“湮灭”的时候,就等于命令她自杀。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吧。
这部剧17年拍摄完成到18年上映期间,中间历经波折,各种更改和细节的磨合,可以说制作方是想拿出好的作品给观众的,至少用心是好的。
一部改编剧,如果原著读者群庞大,那么对于再制作的过程的要求就特别严格。
对于《湮没》,我是捏了一把冷汗的,因为它对原作的改编实在是挺大的。

首先,改编得够大胆,够自信。
原著中有一个关键人物——索尔,原著中充当催眠装置的“黑盒子”,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
一部剧,连一些关键部分都能够舍去,对于影片后期的反响度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当然,这也从侧面也反映出,制片方对于自己影片的自信,就算大动手术,也依旧不乱方阵。
同时,有删就有增,为了影片本身的效果,侦查队的人数从4人上升至5人。

删减某些部分,也许恰恰是为了更好的受众度。
影片中对于到达x区域只能通过入口的特殊要求,高分辨率显示器中的景象,古怪文字的出现,粒子重构,这些细节在影片中统统都没有提及。
信息量的缩减,恰恰是在降低这部剧的烧脑度,让观众更好的在庞大的信息中,抓住重点,理清思路。
对于目前的改编,担忧与喜并存。
很多观众表示,如果对原著改动过大,很有可能影响很多故事的发展,让这部剧成为一个披着原著的外衣,却讲着另一个故事的尴尬影片。

剧情一味的考虑观众感受,就会导致本身情节的断层。
当然,影片中的很多情节还是值得我们去细细揣摩的。
如果它和原著完全一样,那么拍它就是从文字到图像的变化,似乎就没多大意思了。 《湮灭》这部电影删去了有关“黑盒子”的部分故事情节。 原著中有一个关键人物——索尔,原著中充当催眠装置的“黑盒子”,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 原著中充当催眠装置的“黑盒子”,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改变不是太大。 1,原著里幽灵鸟是亚裔混血儿,有着明显的亚裔高颧骨,所以其实娜塔莉·波特曼并不太适合这个角色……这个,在美国也引起了些媒体争议。
2,电影总归是视觉艺术,没了血腥镜头,没了外星侵略噱头一味追求意境只会变第二个银翼杀手,过度改编,在故事和视觉效果之间平衡不如原著有度。
3,相对于小说原著,可以说是快餐,没办法原著太过深邃,以至于编剧和导演无法还原,毕竟是得大奖的作品
4,电影和原著差距有点大,,剧本和导演没有完成他们想象中的大师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