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美女图片> 正文

如何理解艺术中的丑(如何理解艺术中的丑与美)

  • 你真的不觉得无聊你真的不觉得无聊
  • 美女图片
  • 2023-06-07 04:40:02
  • -
有时候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却越整越丑

艺术的审美性和“丑”有着怎么样的关系问题?

生活中除了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但是,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论“丑”的审美价值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的本质的否定,是对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破坏与背离;狭义的丑与狭义的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这种纯粹性、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但丑依旧具有审美价值,因为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放去蔽,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组成部分。丑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从负面角度显示人生不应当如此,而这就意味着,它肯定了正面的生存意义,即生存应当是和谐的、美好的、和目的的、令人喜爱的。这种肯定价值是通过对丑的否定来获取的,它具有不同的意义层次和呈现层次:在美丑对立依存的意义上,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对比和陪衬美;在美丑交互转化的意义上,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丰富和激活美。

在对比和衬托美的价值中,丑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雨果曾经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例如中国戏剧中的《钟无艳》一剧,主人公钟无艳虽样貌丑陋无比,但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在其丑陋的外表的衬托下,其忠心与满腹才华的心灵美才能够更加突出,震撼人心。这里的丑衬托美,突出美,所以常被用在各艺术作品中,在一个美的事物或人物中,加入一个丑的反面的事物或人物,总能突出显示其美之事物为更美。

在丰富和激活美的价值方面中,丑进入审美领域,使自身成为一种形式美中的特殊形态,以其畸形、混乱和不和谐等形态特征,对以优美为代表的传统习惯的和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构成背离和破坏,从而丰富和扩展了广义的美的内涵和范围,激活了人类的审美生活和审美实践。在莱辛的美学著作《拉奥孔》中,作者明确地论述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与美和丑的关系,提出造型艺术表现的原则在于美的要求。莱辛把丑当做美的反面,在艺术中,丑根本没有改变它本来的性质。但是丑的事物融入到画中、诗中并不一定是不美的,就如罗丹的雕塑作品《塌鼻子的男人》,这件雕塑外表丑陋有缺陷,但就是这种“丑”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精神同时也彰显了艺术的美。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中充斥着丑陋绝望的画面,一切都是令人厌恶压抑的景象形状,但是它却显示出传统习惯的美无法企及的艺术力量,成为异化世界的无与伦比的深刻控诉。

总而言之,丑作为审美形态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其负值效应。丑透视到了审美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负效应、副作用、负面结果和负面价值。丑是一种补充性思维,即丑具有多维、多元和多视角的思想价值,它将触角伸进常规美学的盲区和灰色区域。丑是一种去蔽性思维,它具有激活价值,即丑往往具有突破思想牢笼和思维禁区的价值。丑学补充着美学的疏漏,平衡着美学的偏颇,匡正着人类在感性学方面的偏失,激活着人的审美实践。

为什么一定要学画画 听听成功人士都怎么说

艺术中"审美的丑"的价值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事物的否定性审美

价值.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

“误” 相联系.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心理反应,主体对它持否定性态度.

丑作为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立.它是美的否定和反衬,又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喜、崇高、滑稽等的组成因素.丑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美学史上曾有过长期争议.

在欧洲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最早探讨了丑的问题.他研究了在描摹丑的现实对象的艺术作品面前,对象所引起的痛苦与作品所引起的愉悦为何能统一的问题,认为这是由于“要求认识对象的智力兴趣得到满足”.亚里士多德首创的“悲剧-悖论”也涉及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对立统一问题,他的“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伦理教育、审美心理学理论,是作为这一悖论的解答而提出的.在中世纪,A.奥古斯丁从神学和形而上学出发否定了丑的真实存在,他认为美在于形式,它的否定是“无形”,可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能离开形式,无形就不能存在,因此丑是不存在的.美的反面不是任何真实的东西,而仅仅是肯定性价值的欠缺.为了调解这种论点同常识的明显矛盾,他提出了“价值等级”的概念,把事物的价值排列为从相对否定到相对肯定的漫长系列.在16、17世纪的美学理论中,美的形式要求被规定得十分狭窄,认为不合P.高乃依的“三一律”和A.丢勒的“正确”解剖学比例的形式就是丑.到18世纪,多数人仍然认为美与丑是判然有别的两极.美学作为一门自律的、系统性的学科,是在18世纪开始建立的,什么是专属审美的现象的问题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推动了对丑的探讨.1797年F.von施累格尔(1772~1829)提出“丑的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由此引出关于“审美价值之否定”的两种概念:①以W.T.斯泰斯(1886~1967)为代表,认为凡是体现在对象中而能为感觉或想象所把握的某种感受主题,都是审美的,因而属于其否定面的就是一些超感觉的智力活动所处理的对象,例如科学与哲学的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建议,把不属于审美领域的超感觉对象称为“不美的”,而不称之为“丑”,并且认为,丑是美的一个品种,对它的感受所引起的痛苦是道德的而不是审美的,这痛苦通常被来自对象整体的审美愉悦所克服.②以B.鲍桑葵为代表,认为凡是能向观察者表现其情感特质的某种感性结构都是审美的,而属于其否定面的就是一些完全缺乏情感色调的东西.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通常被认为丑的东西,大多数是由于“观察者的软弱”而引起痛苦的感受,因此它们应更适当地称为“困难的美”.他们认为任何形式都有某种情感表现,既然凡有情感表现的感情结构都是审美的,那末任何形式就都会有审美价值;对于足够强壮的主体心灵来说,不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式是不存在的.这两种观点都倾向于把丑跟“审美价值之否定”区别开来.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使丑可以在精神产品的多层次结构中获得审美价值.

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这众多的层次可以区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间接层是艺术品所复现的、本来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形式.现实丑在间接层中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成为丑的,反倒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丑转化成了艺术美的成分.直接层是艺术品借以呈现自己的、由表现手段所建立的形式.丑的形式在直接层中出现,必然成为艺术丑,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者审美理想卑下、审美趣味猥琐,或者表现技巧拙劣、表现手段贫乏,都形成艺术丑,从而只具有否定的消极意义.

美学概论:结合文学作品论述艺术中的丑及其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

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

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再次,

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最后,

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例如:罗丹《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人们看到时,不禁惊呼“丑的如此精美”。欧米哀尔“肉体受着垂死的痛苦”,“发现自己活象一具尸体而感到恐惧”,罗丹在雕刻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丑,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颤,从而不能不惊叹于他艺术表现的精美绝伦,不能不赞叹他艺术的美,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丑的真实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它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

都说艺术是为了表达“真善美”,那为什么有些艺术作品看起来很丑陋?

有些艺术作品看起来非常的丑陋,是它的艺术手法或艺术形式与常见的不同,并不代表说表达的就是丑陋的一面,或者说有些时候我们反而需要丑陋才能衬托出美好,我们需要揭示丑陋,才能让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如经常喜欢去看艺术展的人可能都会发现有些作品,但从表面上来看是没有美感的,比如说利用垃圾制作的一些艺术品等等,或者利用塑料袋制作的风景画,其实这就是在讽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经让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用塑料作品才能重现当时的风貌了。

在这样的一些艺术作品中,虽然表现的并不怎么好看,但实际上还是为了表达真善美,为了呼吁让大家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我觉得艺术的形式有千种百种,有的时候我们未必看得懂,但不必因此就去否认它。因为你有你的看法,别人有别人的看法,所有人的意见是无法做到完全统一的,我们只能求同存异,对和自己不同的看法表达尊重和理解就可以了。

艺术形式同样是如此,也许有的人认为非常丑陋的,另一些人却觉得很可爱,这也是正常的情况,观看艺术作品的乐趣也正在此。有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如果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同一个观点,那么岂不是一点争论的乐趣都没有了,那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尚且如此,那么普通的艺术,又怎么能避免这一点呢?

[img]娱乐圈乱象横生的八大畸形 影响审美,颠覆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