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人体关卡之四关穴(穴位图高清)

四关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元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著名医家张介宾注:“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输、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治五脏疾也”,此四关代表的是身体部位。

《针灸大全》中注曰:“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这是 历史 上第一次将四关具体定位为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两穴位的组合。

四关穴理论研究

四关这个“关”字,其代表是门户,是关卡,是一个通行的要冲。

四关穴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是经络气血运行的根本部位。关首先是气之关,是气之门户。而四者,指的是人体的四肢。四肢居于人体的四个侧位: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上者,头顶天,上焦心肺,通天气;下者,中下焦,通地气;左者,肝胆少阳左升,右者,肺胃大肠阳明右降。

从经络配属来看,合谷出于手阳明大肠经,阳明属金,此穴为阳明燥金,以降为顺。合谷位于上肢的末端,上举及天,居于天位,本穴又处于阳经。其所禀者,天气之降也,从天气而下降于地。

太冲处于足厥阴肝经,属厥阴,其所属肝经属木,即此穴为厥阴风木,以升为顺。太冲位于下肢的末端,下踏于地,居于地位,本穴又处于阴经。其所禀者,地之气也,从地气而上升于天。

合谷、太冲配伍,根据合谷与太冲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以及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升降协调,阴阳顺接,共奏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平肝熄风、祛风止痛之功效,其主治之广,功效之显著是显而易见的。

主治

1、 各种痛症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穴位;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且肺主气而肝藏血,因此二穴一个可调气,一个可调血。针刺合谷太冲二穴可气血双调,治疗各种痛症。

四关穴即可补气又可补血,从而可鼓舞营卫之气循行不息,使风寒湿邪没有可稽留之处,为痹证初期必选之穴。

2、 各种精神疾患

四关可以潜阳于阴,提阴于阳,使阴阳平衡。用于治疗失眠、郁证等。

取四关当在取他穴之前。也就是说,先把上下左右的气机调畅,再思其他治疗思路。

开四关不必先针合谷,后针太冲,甚至于可以先下后上,或者先左合谷,再后太冲。

穴位介绍

合谷 ( Hégǔ LI4)

合谷穴,又名“虎口”、“合谷”,首载于《灵枢·本输》,日:“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因食指和拇指二指并拢后,当虎口处有一隆起的肌肉,形如突起的山峰,故取其意,形意相结为合,故取名为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原气通行三焦驻留肠腑之处,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提到“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阳经的原穴,多用于治疗本经病症,鲜有用于治疗本腑病症。

主治

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手阳明经的经脉循行经过口、齿以及鼻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选用合谷穴可以用于治疗口齿和鼻部疾病。

面口合谷收”最早出自于《乾坤生意》,在《玉龙歌》中被精确描述为“头目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

合谷穴不但是治疗头风头痛之要穴,也是效穴;

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治疗面瘫的效果要优于局部取穴治疗或者对照组;

由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此穴可以宣肺理气,疏风解表,调汗泻热,是治疗表证的要穴。

阳明经多气多血,此穴是阳明经之原穴,是调理人体气机之大穴,通过调气,以达理血活血,通经止痛之效,故可用于治疗妇产科各种气血不和之疾患。

保健作用:合谷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可激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性系统,西医有用于促醒的研究,而合谷对穴位刺激反应比较敏感,经常按压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一定的调理功能。

太冲穴( Tàichōng LR3)

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少阴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太,大的意思;冲,重要部位、要冲的意思。穴在脉气盛大之处,故名太冲。 别名大冲。

位置: 足背侧,当第1 跖骨 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快速取穴:足背,沿第1、第2趾间 横纹 向足背上推, 感觉 到有一凹陷处即是太冲穴。

归经: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

局部解剖: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解剖在拇长伸肌腱与指长伸肌腱之间,拇短伸肌腱外侧。浅层布有足背经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

功效: 熄风宁神,调经理血,疏调下焦,清肝泻火,理气化湿 。

主治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原为原穴,善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角歪斜等头面五官病证,也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其疗效同样显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内科疾病

太冲穴为肝经原穴,取太冲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可调畅气机,调和气血,使肝气疏泄条达,阴阳平衡。广泛应用于神志病、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消化系统等内科疾病的治疗。

王侠等针刺太冲穴,并与针刺太冲穴旁开0. 5 寸组比较。结果两组降压效果及治疗前后收缩压下降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 0. 01) 。

李悦采用针刺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治疗偏头痛3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

2、 妇科疾病

肝主疏泄而藏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若肝失疏泄, 则藏血失职; 横逆犯脾, 则脾不统血。故泻太冲以疏肝解郁,补三阴交以培土摄血,即所谓扶土可抑木, 抑木方可扶土是也。

孙远征等采用针刺百会、膻中、关元、三阴交、内关、太冲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与口服安宫黄体酮4mg 对照,结果治疗3 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