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长沙保卫战》的真正历史结局是什么(长沙保卫战为什么被禁)

  • 筱鸭娱乐筱鸭娱乐
  • 影视
  • 2023-03-25 05:14:01
  • -

长沙保卫战分为三次,结果如下:

一、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日方和中方各自都公布了己方统计的战果:日方声称此战毙、伤、俘国军4.8万余人,而日方的伤亡数字仅为3600人;中方则宣称日军死伤3万余人,第九战区的伤亡人数为4万余人。

此战,中国第九战区部队挫败日军的战役企图,予敌以有力打击, 大大消耗了日军大量人员、装备,使日军显露出发动大规模作战时兵力不足的弱点。军队士气得以提振,抗战必胜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二、第二次长沙会战

据第九战区战报记载,中方伤亡17426人,日军伤亡48327人。

据日方统计,整个会战中中国军队遗弃尸体5.4万具,被俘4300人;日军伤5184人,亡1670人。这个统计显然夸大了日军的战果。

不过,从中国军事当局的资料看,第74军的第58师伤亡55%,第57师伤亡40%;第37军的第60师伤亡50%,第140师伤亡30%;第4军的第102师伤亡45%;第10军的第3师伤亡35%,伤亡确实惨重。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此次会战,据中国国民政府军委会及第九战区发表的战绩称:日军伤亡56944人(其中亡33941人,伤23003人) ,俘虏日军中队长松野荣吉以下官兵139人,缴获步骑枪1138枝、轻重机枪115挺、山炮11门、无线电台9架及其他军用品。

中国军队伤亡官兵31346名。而据日方战史统计,日军战死1591人(内军官108人),战伤4412人(内军官241人),打死军马1120匹,打伤646匹。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1、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战前原态势的一次战役。这一胜利,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狂妄企图,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2、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使日军的国际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报讥称“日本抄袭华军的钳形战术,结果为华军的钳形战术所击破”;加深了日本内政外交危机,导致近卫内阁垮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民心士气,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

3、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次会战虽然获胜而并未能按照计划全歼日军或歼灭更多日军 ,但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称赞 。这 一次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日军突袭珍珠港后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次攻势,也是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记录。

鼓舞了人心,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促使美国援华方案的迅速实施,也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 。使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国自动放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沙会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薛岳率领的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国民党军队一场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1938年至1944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十四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日军共伤亡10.7万人,中国军队共伤亡13万人。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共三次。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胜败,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目标,可作胜仗。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不仅阻止了敌人的目标,而且对敌军造成相当的打击。但随后发生的“长衡会战”,则因骄傲松懈,准备不足而失利。


最后以长沙,衡阳相继陷落而告终。前三次薛岳领导的国军英勇抵抗了以东条英机为指挥官的日军,但最后一次终因寡不敌众,兼之粮草不济,无任何后援而失败,其中方先觉率领的第十军在衡阳坚守四十余天,歼敌数万,最后寡不敌众终于1944年8月宣告沦陷。


日军从4月开始,至11月共7个月时间,全部打通了平汉线南段、粤汉线和湘桂线,但没有达到歼灭中国军主力,亦未摧毁空军基地。这一阶段中国军队的防御作战能力,较之抗战初期大为下降,较之中期也相差甚远。